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白居易 〔唐朝〕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迟迟兮春日, 玉甃暖兮温泉溢。

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

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

吾君在位已五载, 何不一幸乎其中。

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

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

八十一车千万骑, 朝有宴饫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

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

吾君爱人人不识, 不伤财兮不伤力。

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 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高高的骊山上有宫殿,朱红的楼阁紫色的宫殿有三四重。

春天来得缓慢悠长,玉石砌成的井栏温暖,温泉水满溢出来。

秋风轻轻吹拂,山间的蝉儿鸣叫,宫中的树木叶子变红。

皇帝的车驾已经很久没有来了,宫墙上长满了苔藓,瓦上长满了松树。

我们的君主在位已经五年了,为什么不亲临一次骊宫之中呢?

向西距离都城城门没有多少路程,我们的君主不巡游是有深刻用意的。

皇帝一人出行不是件容易的事,六宫的妃嫔跟随,百官也都要齐备。

八十一辆车驾,成千上万的骑兵,早上有宴会,晚上有赏赐。

中等人家的财产几百户,还不够供应君主一天的费用。

我们的君主修养自身品德而人们不知道,不贪图安逸也不嬉戏玩乐。

我们的君主爱护百姓而人们不了解,不耗费钱财也不劳役百姓。

骊宫高耸入云,君主来到这里是为了他自己,君主不来这里却是为了万民。

1.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新乐府诗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干预时政,语言通俗易懂,这首《骊宫高》便是新乐府诗的典型代表。

2. 华清宫:唐代著名的行宫,位于骊山,因有温泉而闻名,是历代皇帝游乐休憩的场所,尤其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与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

3. 古代皇帝巡游:在古代,皇帝巡游是一件耗费巨大的事情,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对百姓的负担较重,因此是否巡游也成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一个方面。

4.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诗中通过骊宫的华丽美好与荒废景象对比,以及君主来与不来的不同目的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增强了表达效果。

5. 文言虚词“兮”的用法:诗中多次使用“兮”字,“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虚词,起到舒缓语气、增强节奏感的作用,使诗歌更具韵律美。

  • 骊宫:指骊山华清宫,是唐代皇帝的行宫,在今陕西临潼。
  • 朱楼紫殿:形容宫殿的华丽,朱红的楼阁和紫色的宫殿,古代以朱、紫为贵色。
  • 迟迟兮春日:春日舒缓悠长的样子。迟迟,舒缓的样子。兮,文言助词,相当于“啊”或“呀”。
  • 玉甃(zhòu):玉石砌成的井栏,这里指温泉的井栏。
  • 袅袅兮秋风:秋风轻柔吹拂的样子。袅袅,形容微风轻拂。
  • 翠华:指皇帝的车驾,因车上装饰有翠鸟羽毛而得名。
  • 墙有衣兮瓦有松:意思是宫墙上长满了苔藓(衣,比喻苔藓),瓦上长了松树,形容宫殿久无人居而荒废。
  • 吾君:指当时的皇帝,这里应是唐宪宗。
  • 五载:五年。
  • 一幸:一次亲临。幸,指皇帝亲临某地。
  • 都门:都城的城门。
  • 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后用来代指皇后和妃嫔。
  • 百司:百官,各个官府部门。
  • 八十一车千万骑:形容随从众多,并非实指。
  • 宴饫(yù):盛宴,饱食。
  • 中人之产:中等人家的财产。
  • 修己:修养自身的品德。
  • 不自逸兮不自嬉:不贪图安逸,不嬉戏玩乐。逸,安逸;嬉,嬉戏。
  • 不伤财兮不伤力:不耗费钱财,不劳役百姓。

《骊宫高》是白居易一首富有现实意义的诗歌。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骊宫的景象入手,描绘了它的高大华丽以及四季的美景,接着笔锋一转,写出骊宫因皇帝久未驾临而变得荒废。

然后诗人提出疑问,为何君主在位五年却不亲临骊宫,随后自己给出答案,点明君主不巡游是有深刻用意的。通过具体描述皇帝出行的庞大阵容和高昂花费,让我们明白君主不巡游是为了避免耗费民力财力,这体现了君主的贤明。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有所衰退,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歌颂了唐宪宗的节俭和体恤民情,也暗含着对统治者的劝诫,希望他们能重视民生,不要过度奢靡。

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乐府诗的特点,它不像一些古典诗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较为直白的语言讲述事情、表达观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的意图。诗中运用的对比等手法,也让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总的来说,《骊宫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的镜子,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人文关怀。

全诗结构清晰,先描绘骊宫的景象,再引出对君主不巡游的议论,最后点明主旨,层次分明。

开篇“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简洁勾勒出骊宫的高大与华丽,为下文做铺垫。接着“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骊宫在不同季节的景色,春日温泉暖意融融,秋日宫树红、蝉鸣声声,展现出骊宫的美好,反衬出其久无人居的荒废。

“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直接点出皇帝车驾久未到来,宫殿已然荒废,自然引出“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的疑问,随后又自答“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引发读者对“深意”的思考。

之后诗人解释了君主不巡游的原因,“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通过列举皇帝出行的庞大阵容和巨额花费,说明巡游对百姓的负担之重,从而凸显君主不巡游的明智。

最后“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直接歌颂了君主的品德,点明君主不巡游是为了百姓,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君主体恤民情、注重节俭的赞美。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符合白居易新乐府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将议论与叙事、写景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所作的新乐府诗之一,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唐宪宗在位已有数年,白居易通过对骊山华清宫的描写,以及对君主是否巡游的议论,来歌颂唐宪宗不贪图享乐、体恤百姓、注重节俭的品德。

华清宫在唐玄宗时期极为兴盛,是皇帝游乐的重要场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与此地紧密相关,而频繁的巡游也耗费了大量民力财力。白居易作此诗,一方面是借古讽今,暗指前代君主因奢侈享乐而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则是赞扬当朝皇帝能够克制自己,不轻易巡游,珍惜民力财力,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重视节俭的思想。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