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是一首充满现实关怀的新乐府诗,接下来我们从多个角度走进这首诗,理解它的内涵与价值。
一、先读诗,知大意
首先,我们先结合译文和注解,把这首诗的意思读懂。诗的主人公是“卖炭翁”,他的日常是在南山“伐薪烧炭”,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能看出,他常年在烟火中劳作,非常辛苦。他烧炭、卖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只为解决基本的温饱。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却盼着天更冷,因为天冷炭能卖个好价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他的可怜。
接着看情节发展:夜里下了一尺雪,清晨他就驾着炭车赶路,“牛困人饥日已高”,直到中午才到集市南门,还没等卖炭,就来了“黄衣使者白衫儿”——也就是皇宫里的宦官和差役。他们拿着皇帝的文书,不由分说就把炭车牵走,一千多斤的炭,只给了“半匹红绡一丈绫”当价钱。到这里,我们能清楚看到,卖炭翁的辛苦成果被无情掠夺,他的悲剧也达到了顶点。
二、析形象,懂情感
读懂大意后,我们来分析卖炭翁这个形象。他是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勤劳、朴实,却又无助。诗人通过外貌、心理、行动的描写,让这个形象活了起来:“十指黑”是他勤劳的证明,“衣正单”“愿天寒”是他的无奈,“惜不得”是他面对强权时的无力。而与他形成对比的是“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两骑”的轻快,“手把文书口称敕”的蛮横,“回车叱牛”的粗暴,都凸显出他们的仗势欺人,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阶级的不公。
从这些形象的对比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他对卖炭翁充满同情,对宫使的掠夺行为充满憎恶,这种情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藏在叙事里,让我们读完后自然产生共鸣,这就是白居易诗歌“以事感人”的特点。
三、挖背景,明主旨
为什么卖炭翁会遭遇这样的悲剧?这就需要结合创作背景来看。当时唐朝有个“宫市”制度,本来是宫廷买东西,可后来被宦官掌控,变成了掠夺百姓的工具。白居易写《卖炭翁》,就是要通过这个具体的故事,揭露“宫市”的黑暗,批判宦官的蛮横,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当时的社会里,像卖炭翁这样的底层百姓,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诗呢?因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希望用诗歌反映现实,让更多人看到百姓的苦难,推动社会的改变。所以这首诗不只是写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年的重要原因。
四、学手法,悟价值
最后,我们来学习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这对我们今后读诗、写诗都有帮助。比如“白描手法”,诗人没用华丽的辞藻,就用“尘灰”“烟火色”“苍苍”这些简单的词语,就把卖炭翁的样子写得很清楚;还有“对比手法”,卖炭翁的疲惫和宫使的轻快对比,千余斤炭和半匹红绡的价值对比,都让诗歌的讽刺更强烈,主题更突出。
学习《卖炭翁》,不仅要掌握诗中的字词、手法,更要学习白居易的“民本思想”——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要懂得尊重劳动者,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能再熟读这首诗,试着自己分析诗中的细节,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