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鉴嬖惑也

白居易 〔唐朝〕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

丹青画出竟何益, 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 香烟引到焚香处。

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

翠蛾仿佛平生貌, 不似昭阳寝疾时。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伤心不独汉武帝, 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汉武帝,刚刚失去了李夫人。

李夫人病重时不愿与武帝诀别,死后却还留存着生前的恩宠。

君王的恩宠没有穷尽,思念也没有停止,在甘泉殿中下令为她画肖像。

丹青画出来又有什么用处,画中的人不言不笑,让人忧愁万分。

又命令方士调配灵药,用玉釜煎熬,在金炉中焚烧。

九华帐里夜色深沉寂静,反魂香引来李夫人的魂魄。

李夫人的魂魄在哪里?香烟把它引到焚香的地方。

既然来了,为何不多停留片刻,那样缥缈悠扬地又消失了。

离去为何那样迅速,而来时又为何那样迟缓,是她不是她,都难以知晓。

眉宇间依稀是生前的容貌,不像在昭阳殿生病时的模样。

魂魄不来,君王心中愁苦;魂魄来了,君王也一样悲伤。

背对着灯光,隔着帐子无法对话,何必暂时来又匆匆离去呢。

伤心的不只是汉武帝,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您没看见周穆王为盛姬哭了三天,在重璧台前为她悲伤。

又没看见唐玄宗在泰陵落下一把泪水,在马嵬坡下思念杨贵妃。

即使美丽的容颜化为尘土,这种遗憾也会永远存在,没有消除的时候。

生前被迷惑,死后也被迷惑,绝色的女子让人迷惑难以忘怀。

人不是木头石头,都有感情,还不如不曾遇到倾国倾城的美色。

1. 《新乐府》:是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题乐府诗,主张用新的题目咏写时事,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2. 汉武帝与李夫人: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以美貌著称,她的故事在《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记载,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

3. 用典:诗中运用了周穆王为盛姬哭泣、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等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历史厚重感。

4. 讽喻手法:诗歌通过历史故事来讽刺现实,警示统治者不要因沉溺女色而误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讽喻特色。

  • 鉴嬖惑也:鉴别宠爱所带来的迷惑。鉴,鉴别;嬖,宠爱;惑,迷惑。
  • 初丧:刚刚失去。丧,失去,这里指李夫人去世。
  • 写真:画肖像。
  • 丹青:指绘画用的颜料,这里代指画作。
  • 方士:古代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
  • 合灵药:调配神奇的药物。
  • 九华帐:装饰华丽的帐子。
  • 反魂香:传说中能使魂魄返回的香。
  • 何许:何处,哪里。
  • 须臾:片刻,一会儿。
  • 缥缈悠扬:形容魂魄虚幻、飘忽不定的样子。
  • 是耶非耶:是她还是不是她。耶,语气助词。
  • 翠蛾:指女子的眉毛,这里代指李夫人的容貌。
  • 昭阳:宫殿名,这里指李夫人曾居住的地方。
  • 寝疾:生病卧床。
  • 安用:有什么用。
  • 见违:被违背,这里指被离去。
  • 穆王:周穆王,传说中他曾为盛姬哀痛。
  • 重璧台:周穆王为盛姬所筑之台。
  • 盛姬:周穆王的宠妃。
  • 泰陵:这里指唐玄宗的陵墓,代指唐玄宗。
  • 马嵬坡: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
  • 杨妃: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
  • 妍姿艳质:美丽的容貌和资质。
  • 销期:消除的日期。
  • 尤物:指容貌极美的女子。
  • 倾城色: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有倾国倾城之貌。

《李夫人-鉴嬖惑也》是白居易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讽喻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歌开篇讲述汉武帝在李夫人去世后的思念之情,接着描述了他为缓解思念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如让画工画肖像、让方士招魂等,细致地展现了汉武帝内心的痛苦与执着。

然后,诗人将视角从汉武帝扩展到历史上其他帝王,像周穆王、唐玄宗,他们都因宠爱女子而有着相似的悲伤经历,这就说明了“尤物惑人”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现象。最后,诗人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这种因美色而产生的迷惑与遗憾的感慨。

从创作目的来看,白居易创作此诗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因沉溺于声色而影响国家治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执着,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困扰,引发人们对情感与理智、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叙事清晰,情感真挚,用典恰当,将叙事、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既具有感染力,又富有思想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体味。

本诗以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为主线,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开篇点明汉武帝在李夫人刚去世后的状态,“君恩不尽念未已”直接抒发了汉武帝的思念之情。随后描述了画肖像、求灵药招魂等情节,“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生动地表现出画像无法替代真人的无奈,“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则写出了魂魄短暂出现又消失的惆怅,将汉武帝的思念与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诗中还拓展到周穆王、唐玄宗等帝王因宠爱女子而产生的悲伤之事,“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由个别推向一般,指出这种因“尤物惑人”而产生的情感纠葛是普遍存在的。最后“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以议论作结,点明主旨,既表达了对这种情感的感慨,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他的许多诗作都具有讽喻现实的特点。《李夫人》是其《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创作主旨在于“鉴嬖惑也”,即通过历史故事来警示统治者不要因宠爱女色而迷惑心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不已,做出了画肖像、求方士招魂等一系列举动。白居易选取这一历史题材,一方面是借古讽今,暗指当时的统治者可能存在因沉溺声色而误国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帝王对女性的占有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纠葛和社会问题。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