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官立祠, 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 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 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官立祠, 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 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 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黑潭的水深不见底,颜色黑得像墨汁,传说里面有龙神,人们却从未见过。
潭上建了房屋,官府设立了祠堂,龙神本不能显灵,人们却把它当作神来供奉。
年成的好坏、水灾旱灾和疾病瘟疫,乡里人都说这是龙神在做主。
家家户户养着猪,滤出清酒,从早到晚祈祷祭祀,全听凭巫师的口舌。
神来时狂风飘飘,纸钱飞舞,锦绣的伞盖摇动。
神离去时风也平息,香火熄灭,杯盘变得冰冷。
肉堆在潭边的石头上,酒泼在庙前的草丛里。
不知龙神享用了多少,林中的老鼠、山里的狐狸却常常醉饱。
狐狸多么幸运,猪多么无辜,年年杀猪却是为了喂狐狸。
狐狸借着龙神的名义把猪全吃光了,九泉之下的龙神知道不知道呢?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政治,形式上采用乐府诗的体裁,但不再沿用古题,而是“即事名篇”,创作新题乐府。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诗歌应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诗题含义:“黑潭龙-疾贪吏也”中,“疾贪吏也”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即痛恨贪官污吏,表明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象征手法:诗歌中通过具体事物象征抽象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如用“龙神”象征贪官,“林鼠山狐”象征贪官爪牙,使批判更加含蓄而深刻。
《黑潭龙》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黑潭龙神展开,实则借神讽人,矛头直指贪官污吏。
开篇描绘黑潭的幽深神秘和龙神的不可捉摸,为下文的祭祀场景做铺垫。接着写官府立祠、百姓祭祀的热闹场面,百姓倾尽所有,听信巫师之言,虔诚祈祷,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徒劳。诗人笔锋一转,揭示出真正从祭祀中获利的是“林鼠山狐”,也就是那些借神之名行贪腐之实的官吏及其爪牙。
诗的最后以反问“九重泉底龙知无”收尾,既表达了对龙神是否知晓真相的质疑,更暗含了对贪官污吏肆无忌惮行径的愤慨。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通过对民间祭祀场景的真实描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批判现实的人文情怀,也践行了新乐府运动的创作宗旨。
这首诗以朴素直白的语言,通过对黑潭龙神祭祀场景的描绘,巧妙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诗歌运用了象征手法,“龙神”表面是传说中的神灵,实则象征着那些被官民追捧、却无实际功德的贪官;“林鼠山狐”则象征着依附于贪官、搜刮民脂的爪牙。通过描写百姓虔诚祭祀却让狐鼠得益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讽刺了祭祀活动的虚妄和贪官污吏的贪婪。
全诗结构清晰,从黑潭的神秘写起,到官府立祠、百姓祭祀,再到揭示狐鼠饱食的真相,层层递进,最后以“九重泉底龙知无”的反问收尾,引人深思,强化了批判的力度,体现了新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特点。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生活。《黑潭龙》便是这一创作理念的体现。
当时社会,一些地方官吏常常利用民间对神灵的敬畏,勾结巫师等,借祭祀之名搜刮百姓财物,导致民不聊生。诗人目睹这种现象,便创作了这首诗,借黑潭龙神的传说,揭露和讽刺贪官污吏的贪婪行径,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