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唐朝〕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亭中感受到宁静的境界,远远契合了超脱尘世的踪迹。

凭靠栏杆向东南眺望,飞鸟消失在重重山峦之中。

竹叶上的露水能冷却烦躁的衣襟,杉树间的清风可清爽病弱的面容。

心胸开阔时容易体会到真正的意趣,道与心灵在此刻相遇。

就此情境便可以遗弃世俗,何必一定要去蓬壶峰那样的仙境呢。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著称,这首诗体现了他诗歌的这一特点。

2.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西亭及周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心境。

3. “蓬壶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在古诗中常被用来代指仙境,类似的意象还有“蓬莱”“瀛洲”等。

4. 颈联“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对仗工整,“竹露”对“杉风”,“冷”对“清”,“烦襟”对“病容”,体现了唐诗对仗的特点。

  • :指栏杆。
  • 烦襟:烦躁的心情,这里以衣襟代指心情。
  • 旷然:开阔、豁达的样子。
  • 真趣:真正的意趣、旨趣。
  • 遗世:超脱尘世,遗弃世俗。
  • 蓬壶峰: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此处代指仙境。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白居易题咏杨颖士西亭的作品,通过对西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感悟。

开头两句“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直接告诉我们西亭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和超脱尘世的意境很契合,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氛围。接着,诗人说“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这是他站在亭中栏杆边向东南方向望到的景象,飞鸟在重重山峦中消失,画面感很强,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那样开阔的景色。

再看“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这里写了西亭的自然元素,竹叶上的露水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杉树的清风能让病弱的身体清爽,这不仅是在写环境,更是在说这里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最后几句“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是诗人的感慨,在这样开阔的环境里能体会到真趣,心灵与道相遇,在这里就如同置身仙境,不需要再去寻找传说中的仙山了,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亭的喜爱和对这种生活的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词简单,却把西亭的美和诗人的心境表达得很透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杨颖士西亭展开,描绘了西亭的宁静环境和诗人在此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清幽超脱的意境。

首联“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开门见山,点出西亭的宁静氛围与超脱尘世的特点,奠定了全诗闲适的基调。颔联“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描绘了诗人凭栏远眺的景象,飞鸟消失在重山之中,画面开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深远。颈联“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通过描写竹叶上的露水和杉树间的清风,不仅写出了西亭环境的清幽凉爽,更表现出这些自然元素对人的涤荡作用,能消除烦躁、清爽病容。尾联“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则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豁达与真趣,认为在此处便能超脱尘世,无需再去追寻仙境,表达了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将西亭的景致与诗人的心境完美结合,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这首诗是他题咏杨颖士西亭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所描绘的西亭宁静清幽的环境及诗人在此感受到的超脱尘世的心境来看,可能是诗人在仕途不顺或厌倦官场应酬之余,寻访友人杨颖士的西亭,被此处的景致所打动而创作的,表达了对这种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