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
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
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
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
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
微风吹袷衣,不寒复不热。
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
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
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
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
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
微风吹袷衣,不寒复不热。
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我来到这世间已有多少时光,算起来大约有一万四千日。
回想在这些日子里,不是忧愁就是生病。
年纪大了,忧虑渐渐平息,近年来疾病才刚痊愈。
忽然欣喜于身体和心灵,都能安然无恙,没有痛苦。
何况这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清爽宜人,是美好的时光。
微风吹动着夹衣,不冷也不热。
把床榻移到树荫下,一整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有时喝上一杯茶,有时吟诵两句诗。
内心没有忧患逼迫,外在没有职务徭役的束缚。
这样的日子如果还不能自在舒适,那什么时候才是适宜的时光呢?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被称为“老妪能解”。
2. 孟夏:在古代,一年四季每季都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孟夏即夏季的第一个月。
3. 古诗中的生活场景:诗中描绘了饮茶、吟诗等古代文人的日常休闲活动,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
4. 诗歌的情感表达:全诗情感由低沉到喜悦,再到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首夏病间》是白居易晚年的一首佳作,全诗围绕着作者病愈后的生活和心境展开。开篇作者先感慨人生已过多年,且多是在忧愁与疾病中度过,这让我们感受到他过往生活的不易。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随着年纪增长,忧虑渐渐平息,自己的病也刚好,身心都处于安然无苦的状态,这种喜悦之情跃然纸上。随后,作者描绘了初夏宜人的景色,微风吹拂,不冷不热,这样的环境为他闲适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把床移到树荫下,一天的时光就在喝茶、吟诗中度过,没有内心的忧患,也没有外在的束缚,自在又舒适。最后作者反问“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更是强调了当下生活的可贵,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平静与舒适。
整首诗语言简单直白,却将作者的心境变化和生活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足与珍惜,也带给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要学会在平淡中感受幸福,珍惜当下的美好。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如同白话,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开篇“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直白地感慨人生时光流逝,回顾过往多是忧愁与疾病,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写出了随着年龄增长,忧虑减少,病愈后的喜悦,以及身心安然的状态,情感由之前的沉郁转为明朗。
中间描绘初夏景色“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微风吹袷衣,不寒复不热”,语言简洁,却勾勒出宜人的初夏风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
“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细致地描绘了日常闲居生活,平淡中透着闲适与惬意。
结尾“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直抒胸臆,点明了内心无忧、外在无缚的自在,强调了珍惜当下舒适生活的主旨,引人共鸣。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这首《首夏病间》当作于他晚年时期。此时的白居易历经官场沉浮,身心俱疲,疾病缠身。在初夏时节,他病体初愈,处于相对清闲的状态,远离了官场的纷扰,有了更多时间关注自身的感受和生活的点滴,于是便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平静闲适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