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
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
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
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
晨游南坞上,夜息东庵下。
人间千万事,无有关心者。
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
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
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
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
晨游南坞上,夜息东庵下。
人间千万事,无有关心者。
身居高位后懒得再去追求功名仕途,退隐后安心生活在乡野之间。
因为生病慵懒,连自己的家都懒得回去,暂且寄居在寺庙里。
用薜荔编织的粗衣换下了官帽官服,用藜茎做成的手杖代替了车马。
行动举止都随心所欲,顿觉身心潇洒自在。
早晨在南边的山坞上游赏,夜晚在东边的庵堂里歇息。
人世间的万千事务,没有一件能让我挂怀。
1. 兰若:作为佛教用语,是寺庙的别称,在古诗中常出现,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代文人生活和创作的影响。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通俗易懂,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此诗体现了他平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3. 唐代文人的归隐情结:受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影响,许多唐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或晚年时会产生归隐想法,追求闲适生活,这首诗是这种情结的体现之一。
4. 诗中的对比手法:通过“薜衣”与“簪组”、“藜杖”与“车马”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和心境的转变。
《兰若寓居》是白居易晚年生活和心境的生动记录。我们先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诗人说自己年老后懒得追求功名,退隐到了乡野,因为生病慵懒连家都懒得回,就住在寺庙里。他用粗布衣服换下了官服,用手杖代替了车马,行动自由,感觉十分潇洒。白天在南边山坞游玩,晚上在东边庵堂休息,世间万事都不再关心。
从深层来看,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诗中的每一句都在向我们展示他归隐后的状态,从生活起居到内心想法,都充满了与官场截然不同的气息。“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不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是精神上的转变,意味着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回归到了本真的生活。
在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白居易平实语言背后的情感力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结合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个人经历,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境,以及这首诗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历经世事的文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直接点明了诗人厌倦官场、退隐乡野的心态,简洁明了。“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进一步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因慵懒和疾病而寄居寺庙,为下文描绘寺庙生活做了铺垫。
“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通过服饰和出行工具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从官场到隐居生活的转变,突出了生活的简朴,也体现了他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轻松。“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享受,这种潇洒自在是发自内心的。
“晨游南坞上,夜息东庵下”描绘了诗人在寺庙周围的日常活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结尾“人间千万事,无有关心者”更是将诗人超脱世俗、专注于自身闲适生活的心境推向极致,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淡然。整首诗意境宁静恬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仕途起伏,曾经历过贬谪等挫折。在晚年,他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向往闲适自在的生活。此诗可能创作于他退居之后,此时他远离了官场的纷争,选择寄居在寺庙中,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心境,正是他当时厌倦功名、追求身心解脱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在经历人生波折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