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稼

白居易 〔唐朝〕

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

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

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

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

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

愧兹勤且敬,藜杖为淹泊。

言动任天真,未觉农人恶。

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

饥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世间的劳役不能束缚我,身心常常自在安适。

傍晚出来看看田地,悠闲地在村落旁边行走。

场院周围是一串串成熟的庄稼,一群群麻雀啧啧叫着飞落。

年成丰收难道只有人高兴,禽鸟的叫声也充满了欢乐。

老农遇到我十分欢喜,默默地起身准备酒器。

拱手笑着邀请我,祭祀后的酒还有剩余。

惭愧于他的殷勤和恭敬,我拄着藜杖停留下来。

他的言行举止天真自然,不觉得农夫有什么不好。

停下酒杯询问生计,原来是丈夫耕种妻儿收获。

身体筋骨劳苦疲惫,衣食却常常微薄不足。

自己惭愧作为享受俸禄的官员,从未从事过农耕劳作。

饱食终日却不用劳作,这与卫国那些不劳而获的鹤有什么不同。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3. 宾语前置:“世役不我牵”中“不我牵”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牵我”,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4. 典故“卫人鹤”:出自《左传·闵公二年》,卫国懿公喜欢养鹤,甚至给鹤封有爵位,享受俸禄。后来狄人攻打卫国,懿公号召国人抵抗,国人说:“鹤有俸禄官位,让鹤去打仗吧!”最终卫国战败,懿公被杀。后世常用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人。

5.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对比(农民的辛劳与官员的安逸对比)等表现手法。

  • 世役:世间的劳役、差事。
  • 不我牵:即“不牵我”,宾语前置,不被它束缚。
  • 自若:自在安适,像平常一样。
  • 田亩:田地,田间。
  • 累累:形容果实、庄稼等堆积得多。
  • 啧啧:象声词,形容鸟叫声。
  • 年丰:年成丰收。
  • 田翁:老农。
  • 具尊杓:准备酒器。尊、杓都是古代酒器。
  • 敛手:拱手,表示恭敬。
  • 相延:邀请我。延,邀请。
  • 社酒:祭祀土地神时用的酒。
  • 残酌:剩余的酒。
  • 愧兹:对此感到惭愧。兹,这。
  •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拐杖,这里代指作者自己。
  • 淹泊:停留,逗留。
  • 言动:言行举止。
  • 天真:指心地单纯,不虚伪。
  • 生事:生计,生活。
  • 筋力:体力,筋骨之力。
  • 禄仕者:享受俸禄的官员。
  • 营农作:从事农耕劳作。
  • 卫人鹤:典出《左传》,卫国国君养鹤,给鹤加官进爵,后来狄人来攻,国人不愿作战,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这里指不劳而获的人。

《观稼》是白居易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诗作。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自己摆脱事务束缚后的自在,这让他有机会走进乡村,看到丰收的景象。

在描写丰收时,诗人用了“累累”“啧啧”等词语,既有视觉上的感受,又有听觉上的体验,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堆积如山的庄稼,听到鸟雀欢快的叫声,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老农的出现是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热情好客、天真淳朴,通过“喜”“默起”“敛手笑相延”等动作和神态鲜活地展现出来,这也让诗人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

而当诗人了解到农民“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的生活现状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愧疚。他将自己这些“禄仕者”与农民对比,又用“卫人鹤”的典故自嘲,深刻地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体会其中的情感,还要关注它的艺术特色,比如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以及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能了解到唐代农村的生活状况和白居易的创作思想,感受到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在诗中的体现。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开篇“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写出了诗人暂时摆脱世俗事务束缚后的自在心境,为下文描写农村景象做了铺垫。

接着描绘了傍晚农村的丰收景象,“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通过“累累”写出庄稼的丰硕,“啧啧”以鸟雀的欢鸣衬托出丰收的喜悦,不仅人乐,连禽鸟也感受到了丰收的气息,画面生动鲜活。

诗中对老农的描写十分传神,“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一连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了老农的淳朴好客。而“言动任天真,未觉农人恶”则体现了诗人对老农天真品性的欣赏。

后几句通过与老农的对话,揭示了农民“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的艰难处境,进而引出诗人的自我反思,“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饥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将自己比作不劳而获的卫人鹤,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观稼》这首诗 likely 创作于他任职期间,当时他可能有机会走出官场,接触到农村生活。诗人目睹了丰收的景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自身不事农作却享受俸禄的愧疚之情。白居易一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关注民生、反映现实的创作风格。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