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昨日南边邻居传来哭声,哭声多么悲痛。说是妻子在哭丈夫,丈夫年仅二十五岁。 今早北边邻里又传来哭声,哭声同样凄切。说是母亲在哭儿子,儿子才十七八岁。 周围邻居尚且如此,天下早逝之人更多。 这才明白世间凡人,少有能活到白发苍苍。 我如今已过四十岁,想到这些反觉宽慰。 从此照镜子时,再不嫌自己头发如雪般白了。
本诗通过三层递进揭示主题: 第一层(前四句):白描两起死亡事件,用"昨日""今朝"强化悲剧频发 第二层(五六句):由点及面,从四邻推及"天下",揭示社会普遍现象 第三层(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以自身白发为幸的反常逻辑,表达对生命的达观态度 艺术上运用"哭声"重复出现形成韵律,数字具象化增强感染力,结尾"头似雪"的意象既呼应"垂白发"又暗含人生积淀的智慧。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 1. 空间对比:南邻哭夫与北里哭儿的双重悲剧叠加 2. 年龄对比:二十五岁与十七八岁的早逝凸显生命脆弱 3. 心理对比:从"闻哭"的悲悯到"自悦"的豁达 末四句体现白居易典型的"知足保和"思想,以白发为幸的反向表达深化主题。语言平实如话却震撼人心,堪称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典范。
此诗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约40岁后)。当时诗人目睹邻里接连遭遇丧亲之痛,联想到唐代社会因战乱、疾病导致的高死亡率现象,结合自身年龄感悟生死无常,以质朴语言记录民间疾苦,体现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