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浦早冬

白居易 〔唐朝〕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浔阳的孟冬十月,草木还没有完全枯萎衰败。

这里的景象,就如同长安街头八月时节的凉风天气。

夕阳西下,在湓水的曲折岸边,我独自漫步,吟诵着旧时的诗句。

蓼花刚刚开始凋零飘落,蒲叶也渐渐散乱分离。

只要在心中把这里当作长安城中的景象,那这里与曲江池又有什么不同呢?

1. 孟冬:在古代汉语中,季节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第三个月称为“季”,所以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2. 曲江池: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和游览胜地,位于长安东南,是当时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常去的地方,在许多唐诗中都有提及。

3.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注重写实,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质朴自然的风格特点。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湓浦早冬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 湓浦:即湓水,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 浔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 祇抵:只相当于,就好比。
  • 长安陌:长安的街道,代指长安。
  • 湓水曲:湓水的曲折处。
  • 蓼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多为红色或白色。
  • 零落:凋谢,飘落。
  • 蒲叶:香蒲的叶子。
  • 离披:散乱,分散的样子。
  • 曲江池:唐代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湓浦早冬》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作品,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浔阳早冬的景色,实则处处流露出对长安的思念。

开篇“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写出了浔阳冬季来得较晚,与长安的气候有所不同。接着“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直接将此地与长安联系起来,说这里的孟冬就像长安八月的天气,可见诗人心中时刻惦记着长安。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湓水岸边,迎着夕阳吟诵旧诗的画面,“独行”二字尽显孤独,而“旧诗”可能是在长安时所作,更添思乡之感。“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细致地描写了当地的景物,这些凋零的花草也烘托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最后“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一种自我宽慰的方式,将眼前的湓浦想象成长安的曲江池,这种想法既体现了他对长安的眷恋之深,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豁达。整体来看,这首诗平淡中见深情,是白居易诗歌中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点明时节和地点,写浔阳孟冬草木未全衰的景象,为下文做铺垫。颔联将浔阳的早冬与长安八月的凉风相比,既写出了两地气候的差异,也暗含了对长安的思念。颈联描绘夕阳下诗人在湓水曲独行吟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尾联以“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作结,将湓浦的景色与长安的曲江池联系起来,既是自我安慰,也更深刻地表达了对长安的眷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将思乡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色和自身行为的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江州(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所作。白居易因被贬为江州司马,远离京城长安,在湓浦这个地方度过早冬时节。此时他触景生情,通过描写当地早冬的景色,抒发自己对长安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