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浔阳楼

白居易 〔唐朝〕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常常喜爱陶渊明,他的文思是多么高超深远。

又惊叹韦应物,他的诗情也如此清新闲适。

今天登上这座浔阳楼,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长江寒冷得能看见水底,匡山青翠高耸仿佛倚天。

深夜里湓浦的明月,清晨时炉峰的炊烟。

清丽的光辉与灵动的气息,日夜为诗文提供灵感。

我没有这两位贤人的才华,为何会来到这里呢?

因登高偶然吟成诗句,俯仰之间愧对这大好江山。

1. 陶渊明,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风质朴自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2. 韦应物,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代表作有《滁州西涧》等。

3. 浔阳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是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题诗。

4.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语言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 陶彭泽:指陶渊明,他曾担任彭泽县令,故称。
  • 高玄:高超深远。
  • 韦江州:指韦应物,他曾担任江州刺史,故称。
  • 清闲:清新闲适。
  • 其然:其中的缘由。
  • 大江:指长江。
  • 匡山:即庐山,又名匡庐。
  • 倚天:形容山极高,仿佛靠着天。
  • 湓浦:即湓水,在今江西九江。
  • 平旦:清晨。
  • 炉峰:庐山的香炉峰。
  • 清辉:清丽的光辉,这里指月光等。
  • 灵气:灵动的气息,指山水间的灵秀之气。
  • 日夕:日夜。
  • 供文篇:为创作诗文提供素材和灵感。
  • 二人才:指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华。
  • 孰为:为何。
  • 因高:因为登高。
  • 偶成句:偶然写成诗句。
  • 俯仰:低头抬头,这里指环顾四周。
  • 愧江山:愧对这大好江山,意为自己的诗句不足以描绘江山之美。

这首《题浔阳楼》是白居易的一首纪游抒情诗。诗人开篇点出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欣赏,引发读者对这两位诗人的联想。随后,笔锋一转,写自己登上浔阳楼,终于明白陶、韦二人能有如此高妙的创作,是因为他们身处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灵感。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浔阳楼周围的景色,大江、匡山、明月、炊烟,这些景物不仅展现了浔阳的美丽,也解释了为何这里能孕育出优秀的诗文。最后,诗人的自谦之语,既体现了他对前人的尊重,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叹。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对自然与文学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谦逊的品格。同时,也能了解到浔阳这一地方的人文与自然魅力,以及唐代文人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创作风尚。

全诗开篇提及陶渊明和韦应物,表达了对他们文思诗情的赞赏,为下文抒发登楼感悟做铺垫。接着描写登浔阳楼所见的壮丽景色,长江清澈见底,庐山高耸入云,深夜的明月、清晨的炊烟,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秀美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象被赋予了灵性,成为文人创作的源泉。最后,诗人自谦没有陶、韦二人的才华,登高偶成诗句,愧对这江山美景,既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也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赞叹。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浔阳楼在江州(今江西九江),是当地的名胜古迹。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登上浔阳楼时所作。当时,他身处逆境,通过游览山水、凭吊古人来排遣心中的愁绪,此诗便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品。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