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陶公旧宅

白居易 〔唐朝〕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污垢尘埃无法玷污美玉,灵异的凤凰不会啄食膻腥之物。

唉,陶渊明先生,诞生在那晋宋交替的年代之间。

内心确实有所坚守,嘴上却始终不多言语。

常常想到伯夷、叔齐,他们拂袖离开朝堂,隐居首阳山。

伯夷、叔齐各自孤身一人,遭受穷困饥饿也不算艰难。

先生您有五个儿子,和他们一同忍受饥寒。

腹中食物不足,身上衣服也不完整。

朝廷接连征召终究不肯出仕,这真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贤人。

我出生在您之后,相距已有五百年。

每次阅读《五柳先生传》,心中都充满仰慕思念之情。

从前常常吟咏您的遗风,写成了十六篇诗。

如今前来寻访您的旧宅,感觉您仿佛就在眼前。

不羡慕您有酒可饮,不羡慕您无弦的琴。

羡慕您摒弃名利,在这田园山丘中直至终老。

柴桑是古老的村落,栗里是旧时的山川。

看不见篱笆下的菊花,只留下废墟中的炊烟。

您的子孙虽然没有声名,家族姓氏却还没有变迁。

每当遇到姓陶的人,都让我心中涌起怀念之情。

1.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其诗歌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

2.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3.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拒绝食用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被后世视为坚守气节的典范。

4.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性散文,文中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是了解陶渊明生平与思想的重要文献。

5. 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中常见,能使诗歌更形象生动,情感表达更含蓄委婉。

  • 陶公:指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 垢尘不污玉: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玉,象征纯洁高尚的品德。
  • 灵凤不啄膻:灵异的凤凰不会去啄食带有膻味的东西,比喻贤才不会同流合污。膻,指羊肉的腥臊味,这里代指污秽的事物。
  • 陶靖节:即陶渊明,“靖节”是他的私谥。
  • 晋宋间:指东晋和南朝宋交替的时期。
  • 永惟孤竹子:常常想到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孤竹,古国名,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
  • 拂衣首阳山:指伯夷、叔齐不满周武王伐纣,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拂衣,表示决绝离去。首阳山,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市南。
  • 夷齐:即伯夷、叔齐。
  • 连征竟不起:朝廷多次征召,最终也没有出山做官。征,指朝廷征召隐居的人出来做官。
  • 五柳传:即《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性散文。
  • 拳拳:形容恳切、思念的样子。
  • 遗风:指陶渊明留下的高尚品格和风范。
  • 森若君在前:感觉陶渊明就像在眼前一样,形容对陶渊明的仰慕和旧宅给人的真切感。森若,形容清晰、真切的样子。
  • 遗荣利:摒弃名利。遗,抛弃。
  • 丘园:家园、田园,代指隐居的生活。
  • 柴桑、栗里:都是陶渊明的故乡,在今江西九江附近。
  • 篱下菊:陶渊明爱菊,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这里代指陶渊明的生活痕迹。
  • 墟中烟:废墟中的炊烟,指陶渊明旧宅附近的景象。
  • 依然:怀念、留恋的样子。

《访陶公旧宅》是白居易探访陶渊明旧宅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赞美和对其旧宅的凭吊,表达了对先贤高尚品格的仰慕之情。

首先,我们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开篇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展现出来,告诉我们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被世俗的污浊所影响的。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努力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不良风气所同化。

中间部分,诗人讲述了陶渊明在晋宋年间,虽然生活清贫,有五个儿子要抚养,却始终拒绝朝廷的征召,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非常难得。这里把陶渊明和伯夷、叔齐作对比,更能看出陶渊明的不易,因为他不仅要自己坚守,还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却依然没有动摇,这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像陶渊明一样坚守自己的初心,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仰慕。虽然两人相隔五百年,但通过阅读《五柳先生传》,白居易感受到了陶渊明的精神,并写下诗篇来抒发这种情感。当他来到陶渊明的旧宅,那种亲切感仿佛先贤就在眼前,这说明真正的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我们在学习古人的作品时,也应该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中汲取力量。

最后,诗人明确了自己羡慕的是陶渊明摒弃名利、终老田园的人生态度,而不是表面的生活物品。这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看到本质,真正有价值的是内在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诗的结尾,通过描写旧宅的景象和陶氏子孙的情况,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但陶渊明的精神却一直流传,影响着后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的赞美,也是白居易自身人生理想的一种寄托。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本心、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追求和敬仰。

全诗开篇以“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起兴,用比喻的手法,将陶渊明比作美玉和灵凤,赞扬其不为世俗所染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全诗崇敬的基调。

接着,诗人回顾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坚守与清贫。通过与伯夷、叔齐对比,突出陶渊明在有五子需要抚养的情况下,仍能拒绝征召、安于贫困的难能可贵,进一步彰显其“真贤”的特质。

随后,诗人转入自身,叙述自己与陶渊明相隔五百年,却因读其文、感其风而心生仰慕,并写下诗篇。如今亲临旧宅,更觉先贤仿佛就在眼前,情感真挚浓厚。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明确表达自己所羡慕的并非陶渊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是他摒弃荣利、终老田园的人生态度。最后描绘旧宅周围的景象,不见菊花但有炊烟,以及陶氏子孙仍在的情况,既写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又体现出陶渊明精神的延续,结尾“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更是将这种仰慕与怀念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陶渊明事迹与精神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两位不同时代文人在精神上的契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高尚品格和隐逸情怀十分仰慕。陶渊明作为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一生不慕荣利,坚守本心,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白居易在仕途生涯中,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对官场的黑暗和世俗的纷扰有深刻体会,因此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着强烈的共鸣。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寻访陶渊明旧宅时所作,此时他可能是在宦游途中或被贬期间,通过探访先贤故迹,表达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