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

白居易 〔唐朝〕

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

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

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

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船帆的影子渐渐升高,我悠闲地睡着还未起身。

起来后问摇桨的人,已经航行了三十里。

船头有可移动的炉灶,正在煮着稻米和红鲤鱼。

吃饱后起身漫步,在秋江水中洗漱。

平生向往浪迹江湖的心意,如今终于来到这里游历。

更何况没有离开家,船中还载着妻子儿女。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著称,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达真挚的情感。

2. 古代舟行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乘船是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诗中“行灶”等细节展现了当时船上的生活设施和状态。

3. “沧浪”意象:在古代文学中,“沧浪”常与隐逸、闲适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人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

4. 五言古诗: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适合表达朴素自然的情感。

  • 鼓枻人:摇桨的人。鼓,划动;枻,船桨。
  • 行灶:可以移动的炉灶,便于在船上使用。
  • 红鲤:红色的鲤鱼,这里指鲜美的鱼类。
  • 婆娑:这里指悠闲漫步的样子。
  • 盥漱:洗手漱口,泛指洗漱。
  • 沧浪意:指向往归隐江湖、逍遥自在的心意。沧浪,古代指青苍色的水,常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舟行》。首先,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舟行”就是乘船而行的意思,整首诗围绕着乘船的经历展开。

我们先来看诗歌的前两句,“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大家想一想,“帆影高”说明船在动,而且已经行驶了一段时间,太阳都升高了,可诗人还在睡觉,这体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呢?对,是非常悠闲自在的。接着“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醒来后才问走了多远,可见诗人完全没有赶路的匆忙,而是享受着这种随船漂流的感觉。

再看中间四句,“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这几句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给我们展示了船上的生活。有吃的,而且是新鲜的米饭和鲤鱼,吃饱了还能在船上散步,到江里洗漱,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惬意呢?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的满足。

最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这里诗人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能过上这种江湖漫游的生活,现在愿望实现了,而且还能和家人在一起,这份快乐就更加浓厚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次轻松愉快的乘船旅行,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朴实之美,也体会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诗中感受到这份美好,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闲适的舟行生活画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悠然自得的情趣。

开篇“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以“帆影渐高”暗示船在不知不觉中前行,而诗人却仍在“闲眠”,生动地表现出旅途的安稳和诗人的闲适心境。“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通过与摇桨人的对话,侧面写出船行之快,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悠然,不问行程,任船漂流。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描绘了船上的生活场景,简单的饮食却充满了生活的温馨与惬意。“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则细致地刻画了诗人饱餐后漫步、在秋江水中洗漱的情景,动作自然舒展,尽显自在。

最后两句“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浪迹江湖生活的向往终于得以实现的满足感,而“不失家”“载妻子”更是增添了这份满足与幸福,让这份闲适不仅有自然之乐,更有天伦之乐。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于平淡中见真情,将舟行生活的闲适、自在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生向往。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舟行》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乘船漫游、携家同行的闲适情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了官场的繁杂之后,暂时脱离政务,享受家庭出游的宁静时光时所作。诗中体现出的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心境的追求,是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尤其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更为突出。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