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二首

白居易 〔唐朝〕

青松高百尺,绿蕙低数寸。

同生大块间,长短各有分。

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

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

椿寿八千春,槿花不经宿。

中间复何有,冉冉孤生竹。

竹身三年老,竹色四时绿。

虽谢椿有馀,犹胜槿不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青松高达百尺,绿蕙只有几寸低。

一同生长在大地之间,长短各有定分。

长的不能变矮,短的不能长高。

如果用这个道理来推想,穷困通达都不会烦闷。

椿树寿命长达八千春,槿花开放不到一夜。

这中间还有什么呢,是那慢慢生长的孤竹。

竹子生长三年就变老,竹色却四季常青。

虽然比椿树寿命短有不足,但还是比槿花好得多。

1. 齐物思想:源于道家经典《庄子》,核心观点是万物平等,没有本质的差别,应消除对立和分别之心。

2. 典故运用:诗中“椿寿八千春”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椿树长寿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3. 对比手法:全诗多处运用对比,如青松与绿蕙的高低对比,椿树、槿花与孤竹的寿命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万物各有特点的主旨。

4. 白居易诗歌风格:此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平实自然的特点,以浅近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 绿蕙:一种香草。
  • 大块:指大地,大自然。
  • :定分,本分。
  • 穷通:穷困与通达。
  • 椿寿八千春:典出《庄子·逍遥游》,说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形容寿命极长。
  • 槿花:木槿花,花开花落很快,常用来比喻事物短暂。
  • 不经宿:过不了一夜。
  • 冉冉:慢慢生长的样子。

《齐物二首》是白居易借自然万物来阐述人生哲理的佳作。我们先看第一首,诗人开篇便描绘了青松的高大和绿蕙的矮小,它们生长在同一片大地,却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大自然的安排,“长短各有分”点明了万物各有其本分的道理。这就像人生,有人顺遂通达,有人困顿失意,都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学会接受,所以诗人说“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

再看第二首,诗人又选取了椿树、槿花和孤竹三种事物。椿树寿命极长,槿花却朝开暮落,而孤竹介于两者之间,三年便老但四季常青。这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周期,各有优劣,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妄自菲薄。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围绕齐物思想展开,用简单的自然景象作比,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其中,让我们明白要以平和、豁达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异和人生的各种境遇,接受自己的独特之处,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组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对青松与绿蕙、椿树与槿花、孤竹等自然之物的对比描写,阐述了齐物的思想。首章写青松高大、绿蕙矮小,却同为大地所生,各有其本分,进而引申到人生的穷通得失也自有定数,应坦然面对。次章以椿树的长寿、槿花的短暂与孤竹作比,孤竹虽不如椿树长寿,却胜过槿花的转瞬即逝,说明万物各有其优劣,不必强求一致。全诗借物咏理,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引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异和人生的不同境遇。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悟。《齐物二首》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齐物思想源于道家,主张万物平等,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白居易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渐显,个人在仕途和生活中也难免经历起伏,他通过对自然万物不同形态、寿命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境遇应持有的平和心态,可能是在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诗,以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态度。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