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骆山人野居小池

白居易 〔唐朝〕

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

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

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

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

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

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

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

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茅草覆盖着四方形的亭子,泉水注入一丈见方的池塘。

红色的荷花映照在水中,白颈的水鸟在观看鱼儿。

拳头大小的石头上青苔苍翠,一尺见方的水波上烟雾朦胧。

只问是否有意境,不必计较池塘的大小。

门前是车马往来的道路,从早到晚都奔波不息。

名利驱使着人们的心,无论贤能还是愚钝都被纷纷扰扰所困扰。

好啊,骆处士,你已经安置好了自己的身心。

为什么只有你这么特别,能在田园中居住,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

2. 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骆山人便是其中之一。

3.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描绘骆山人野居的宁静与门前世俗的纷扰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诗歌意象:诗中的“荷”“鱼鸟”“拳石”“苔”等意象,共同构成了清幽的田园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5. 古汉语词汇:如“环堵”“方丈”“杳渺”“处士”等,了解这些词汇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 骆山人:指姓骆的隐士,山人是对隐士的称呼。
  • 野居:在乡野居住。
  • 环堵亭:四壁围绕的亭子,形容亭子简陋。环堵,四周土墙,常用来形容居所简陋。
  • 方丈沼:一丈见方的池塘。方丈,面积单位,一丈见方。沼,池塘。
  • 红芳:指红色的荷花。芳,花卉。
  • 白颈观鱼鸟:指白颈的水鸟在看水中的鱼儿。
  • 拳石:像拳头大小的石头。
  • 苔苍翠:青苔翠绿茂盛。
  • 尺波:一尺来宽的水波,形容池塘狭小。
  • 烟杳渺:烟雾朦胧的样子。杳渺,深远、朦胧。
  • 车马路:指世俗往来奔波的道路。
  • 无昏晓:不分早晚,指从早到晚。
  • 驱人心:驱使着人们的心思。
  • 贤愚:贤能的人和愚笨的人。
  • 扰扰:纷乱不安的样子。
  • 善哉:好啊,表示赞叹。
  •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 安置身心了:指身心都得到了安宁。了,完成、妥当。
  • 何乃:为什么。
  • 独多君:唯独你这样好。多,称赞、推崇。
  • 丘园:家园、乡村,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韵律和节奏。这首诗是白居易拜访骆山人时所作,诗人先为我们描绘了骆山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你看,“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虽然亭子和池塘都很简陋,但“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有花有鸟有鱼,充满了自然的生机。再看“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小小的石头和水波,在诗人笔下也别有一番韵味,这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和对这种宁静氛围的喜爱。

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世俗生活。“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写出了人们为了名利从早到晚奔波不息的状态,“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则点出了这种奔波的根源是名利,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被名利所困扰。这与前面骆山人居住的宁静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诗人发出了感叹,“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称赞骆山人能够在田园中安身立命,身心都得到了安宁。而“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则表达了诗人的惋惜,感叹像骆山人这样能安心隐居田园的人太少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骆山人野居小池的景象,对比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让我们思考名利与内心宁静的关系。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中的对比手法,理解其中的意象和古汉语词汇,感受白居易诗歌质朴自然的风格。

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骆山人野居小池的清幽景象。“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写出了居所和池塘的简陋,却透着质朴的气息。“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描绘了水中荷花与水鸟观鱼的画面,色彩鲜明,充满生机。“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则刻画了池边石头和水波的细微景致,青苔苍翠,烟雾朦胧,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

后八句由景及人,抒发感慨。“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点明主旨,强调意境的重要性,而非外在的大小。接着“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描写了世俗之人追名逐利的忙碌与纷扰,与前面的宁静景象形成对比。最后“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直接赞美骆处士能在田园中安身立命,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叹世间能如此的人太少,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推崇。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隐逸生活的可贵,富有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题为《过骆山人野居小池》,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拜访骆姓隐士在其乡野居所的小池边所作。当时社会,人们多为名利奔波,而隐士则选择隐居田园,过着宁静的生活。白居易可能是在经历了官场的纷扰后,拜访隐士,看到其居所的清幽环境和隐士的安然状态,心生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这种隐居生活的赞赏以及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反思。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