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
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
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
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
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
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
明月映照着你的宴席,白露沾湿了我的衣衫。 我劝你将酒杯斟满,且听我唱这首狂放的歌词。 五十岁后身体渐衰,二十岁前懵懂无知。 昼夜各占一半光阴,人生能有多少时日? 生前若不及时行乐,死后纵有万贯钱财。 何必在黄土墓穴里,陪葬珠玉锦匣徒劳费!
1. 乐府诗体演变:从汉乐府到新乐府的运动 2. 唐代生死观的发展脉络 3. 白居易诗歌分类(讽喻诗/闲适诗) 4. 古代葬俗文化中的玉器使用 5. 数字在古诗中的修辞作用
本诗核心在于"及时行乐"思想的文学表达。诗人先用"明月""白露"构建清冷意境,暗示人生易逝;继而用算术式语言(五十/二十/昼夜分半)量化生命,增强说服力;最后以反诘收尾,否定物质陪葬的价值。艺术手法上,全诗押平声支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而"狂"字统领的洒脱气质,实则是面对生命焦虑的智慧化解。
全诗以"狂"字为眼,前四句营造秋夜宴饮场景,后六句直抒人生感悟。通过"五十"与"二十"、"生前"与"死后"的强烈对比,揭示生命短暂的永恒命题。末句用反诘语气否定厚葬习俗,体现诗人通达的生死观。语言平易近人却蕴含哲理,典型体现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诗风。
此诗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约40-50岁),当时诗人经历仕途起伏,目睹朝廷腐败,逐渐形成"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诗中融合了汉代《古诗十九首》的生死观与魏晋名士的狂放气质,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