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
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
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
持此聊过日,非忙亦非闲。
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
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
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
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
持此聊过日,非忙亦非闲。
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
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清晨起来处理公务,正午时分躺卧关上门。
除了亲自处理公文之外,多半时间都在琴书旁边。
何况有虚白亭在,坐在那里能看见海门山。
潮水涨来时就凭栏眺望,宾客到来时就开设筵席。
整天面对着云和水,有时听着管弦乐曲。
凭着这些姑且度过时日,不算忙碌也不算悠闲。
山林太过寂寞,朝廷又空自喧闹烦扰。
只有在这郡府楼阁之中,喧嚣与宁静能得其中。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这首《郡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语言不加雕琢,却生动形象。
2.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林的寂寞、朝阙的喧烦与郡阁的嚣静适中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喜爱。
3. “虚白亭”“海门山”等地名,既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环境,也为诗歌增添了地域特色。
4. 诗中涉及的“簿领”“管弦”等词汇,反映了古代官场生活和文人娱乐的相关内容,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
《郡亭》是白居易一首颇具生活气息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诗人在郡亭的日常起居和所见所感。
从结构上看,诗歌先写日常作息,从清晨处理公务到午后休息,再到闲暇时的琴书生活,让我们对诗人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描绘了郡亭周边的景致和诗人在此的活动,观潮、宴客、赏云水、听管弦,一幅闲适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最后,通过对比抒情,表达了对这种介于山林寂寞与朝廷喧烦之间生活的满足。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心境。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也不是汲汲于功名的政客,而是在公务与休闲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他感到舒适和惬意。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另外,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来看,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不少波折,这种在地方为官的相对安稳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也使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适中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郡亭的生活日常,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开篇“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两句,简洁地勾勒出诗人一天的生活节奏,从清晨处理公务到正午休息,展现了他公务与休闲相结合的生活状态。“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则进一步说明其生活重心,除了必要的公务,更多时间沉浸在琴书之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趣。
中间几句对郡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描写,“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既有自然景观的壮阔,又有人情往来的温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凭栏观潮、与宾客宴饮的场景。“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更是将这种闲适安逸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结尾“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是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山林的寂寞和朝廷的喧烦,点明了郡阁这种“嚣静得中间”的生活正是自己所满意的,表达了对这种适中生活状态的喜爱与满足,也暗含了他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仕途起伏,曾任多地刺史等职。这首《郡亭》很可能是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所作。当时,他在郡府中任职,公务之余有相对闲适的生活,诗中所描绘的郡亭周边环境以及他在其中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在地方为官,既不像在朝廷那样政务繁杂、争斗不断,也不像在山林隐居那样孤寂冷清,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生活状态,为他创作此诗提供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