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亭

白居易 〔唐朝〕

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

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

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

持此聊过日,非忙亦非闲。

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

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清晨起来处理公务,正午时分躺卧关上门。

除了亲自处理公文之外,多半时间都在琴书旁边。

何况有虚白亭在,坐在那里能看见海门山。

潮水涨来时就凭栏眺望,宾客到来时就开设筵席。

整天面对着云和水,有时听着管弦乐曲。

凭着这些姑且度过时日,不算忙碌也不算悠闲。

山林太过寂寞,朝廷又空自喧闹烦扰。

只有在这郡府楼阁之中,喧嚣与宁静能得其中。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这首《郡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语言不加雕琢,却生动形象。

2.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林的寂寞、朝阙的喧烦与郡阁的嚣静适中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喜爱。

3. “虚白亭”“海门山”等地名,既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环境,也为诗歌增添了地域特色。

4. 诗中涉及的“簿领”“管弦”等词汇,反映了古代官场生活和文人娱乐的相关内容,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

  • 平旦:清晨,天亮的时候。
  • 视事:处理公务。
  • 亭午:正午。
  • 掩关:关门。
  • 亲簿领:亲自处理公文。簿领,指官府的文书。
  • 虚白亭:亭名,在郡亭附近。
  • 海门山:山名,在海边,可从亭中望见。
  • 凭槛:靠着栏杆。
  • 开筵:摆设酒席。
  • 终朝:整天。
  • 管弦: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 聊过日:姑且度过日子。
  • 朝阙:指朝廷。
  • 喧烦:喧闹烦扰。
  • 郡阁:指郡府的楼阁,即郡亭所在之处。
  • 嚣静:喧嚣与宁静。

《郡亭》是白居易一首颇具生活气息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诗人在郡亭的日常起居和所见所感。

从结构上看,诗歌先写日常作息,从清晨处理公务到午后休息,再到闲暇时的琴书生活,让我们对诗人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描绘了郡亭周边的景致和诗人在此的活动,观潮、宴客、赏云水、听管弦,一幅闲适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最后,通过对比抒情,表达了对这种介于山林寂寞与朝廷喧烦之间生活的满足。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心境。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也不是汲汲于功名的政客,而是在公务与休闲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他感到舒适和惬意。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另外,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来看,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不少波折,这种在地方为官的相对安稳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也使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适中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郡亭的生活日常,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开篇“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两句,简洁地勾勒出诗人一天的生活节奏,从清晨处理公务到正午休息,展现了他公务与休闲相结合的生活状态。“除亲簿领外,多在琴书前”则进一步说明其生活重心,除了必要的公务,更多时间沉浸在琴书之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趣。

中间几句对郡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描写,“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既有自然景观的壮阔,又有人情往来的温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凭栏观潮、与宾客宴饮的场景。“终朝对云水,有时听管弦”更是将这种闲适安逸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结尾“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是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山林的寂寞和朝廷的喧烦,点明了郡阁这种“嚣静得中间”的生活正是自己所满意的,表达了对这种适中生活状态的喜爱与满足,也暗含了他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仕途起伏,曾任多地刺史等职。这首《郡亭》很可能是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所作。当时,他在郡府中任职,公务之余有相对闲适的生活,诗中所描绘的郡亭周边环境以及他在其中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在地方为官,既不像在朝廷那样政务繁杂、争斗不断,也不像在山林隐居那样孤寂冷清,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生活状态,为他创作此诗提供了素材。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