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

白居易 〔唐朝〕

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

可怜假年少,自笑须臾间。

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

玄鬓化为雪,未闻休得官。

咄哉个丈夫,心性何堕顽。

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

高声发一吟,似得诗中仙。

引满饮一盏,尽忘身外缘。

昔有醉先生,席地而幕天。

于今居处在,许我当中眠。

眠罢又一酌,酌罢又一篇。

回面顾妻子,生计方落然。

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岂不欲自改,改即心不安。

且向安处去,其馀皆老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夜晚照镜隐藏起白发,早晨饮酒能让容颜发红。

可怜自己假装年轻,可笑这只是片刻之间的事。

朱砂便宜得如同泥土,却不懂得将它炼成金丹(以求长生)。

乌黑的鬓发变成了白雪般的白色,也没听说能退休辞官。

哎呀,这个大丈夫,心性怎么如此愚顽。

只要遇到诗歌和美酒,就忘记了睡觉和吃饭。

高声发出一声吟诵,仿佛成了诗中的仙人。

斟满一杯酒饮下,全然忘记了自身之外的俗事。

从前有位醉先生,以地为席以天为幕。

如今我居住的地方,允许我在其中安睡。

睡醒后又饮一杯酒,饮完酒又写一篇诗。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生计正处于困窘之中。

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又已过了知错能改的年纪。

难道不想自己改正吗,可改正了心里就不安宁。

姑且向着安心的地方去吧,其余的都当作是老年的闲适。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中“知非年”典故出自《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以“知非”作为五十岁的代称,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年龄的特定称谓与典故运用。

3.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自咏诗是其中一类重要题材,多为诗人对自身经历、情感、心境的抒发,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真实性。

4. 朱砂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矿物颜料,还被道教用于炼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夜镜隐白发:夜晚照镜子时,想把白发遮掩起来。镜,镜子。隐,隐藏、遮掩。
  • 朝酒发红颜:早晨饮酒后,脸色变得红润。朝,早晨。红颜,红润的脸色。
  • 须臾间:片刻、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
  • 朱砂:一种矿物,古代道教用来炼丹,认为可使人长生不老。
  • :指金丹,道教所炼的丹药,传说服用后可以成仙长生。
  • 玄鬓:乌黑的鬓发。玄,黑色。
  • 休得官:指退休辞官。休,退休。得官,这里指辞去官职。
  • 咄哉:叹词,表示惊叹、感慨。
  • 堕顽:愚顽、顽劣。
  • 引满:斟满酒。
  • 身外缘:自身之外的世俗事务。
  • 醉先生:指喜好饮酒的人,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隐士或放达之人。
  • 席地而幕天: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生活放达不羁。
  • 落然:形容困窘、冷落的样子。
  • 知非年:指五十岁,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以“知非”称五十岁。
  • 老闲:老年的闲适。

《自咏》是白居易晚年的一首自抒胸臆之作,全诗围绕“自咏”展开,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诗人的生活与内心。首先,诗人开篇便点出衰老这一现实,通过“夜镜隐白发”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对衰老的在意,而“朝酒发红颜”则是一种暂时的自我安慰,这是人之常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对诗和酒的热爱,这种热爱到了“忘寝与餐”的程度,这既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也反映了他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方式。但同时,他也没有回避现实的困境,“回面顾妻子,生计方落然”一句,坦诚地表达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看到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明知某些行为不妥却又难以改变的矛盾心态,最终选择“且向安处去”,这种看似消极的选择,实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接受,展现了他晚年的豁达与率真。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如同与读者娓娓道来,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这首《自咏》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情态与内心世界。开篇“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通过早晚的对比,点出岁月不饶人以及诗人试图以酒暂掩衰老的心态,充满生活气息。

诗中描绘了自己对诗与酒的痴迷,“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将诗人沉醉于创作与饮酒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他对文学与生活情趣的执着追求。而“回面顾妻子,生计方落然”则笔锋一转,流露出对家庭生计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在个人情趣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

结尾“岂不欲自改,改即心不安。且向安处去,其馀皆老闲”,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明知某些做法不妥,却又难以改变的无奈,最终选择顺从内心、安于现状的心态,尽显率真与豁达,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诗人形象。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自咏》这类诗作通常是诗人晚年生活与心境的写照。当时白居易可能已步入老年,面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现实,以及官场的经历,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一生仕途起伏,晚年相对闲适,更专注于诗歌创作和个人生活情趣的表达,此诗便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喜好以及内心矛盾进行的自我抒发。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