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子晬日

白居易 〔唐朝〕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

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

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

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

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

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年纪快要到四十岁,我有个女儿名叫金銮。

她出生刚满一周岁,刚学会坐还不会说话。

惭愧我没有通达之人的胸怀,难免会用世俗的情感去疼爱她。

从现在起,我的身心之外又多了牵挂,只能说暂且慰藉眼前的时光。

如果她没有夭折的祸患,将来又会有婚嫁之事的牵绊。

这让我归隐山林的计划,应该要推迟十五年了。

1. 晬日:中国古代对婴儿周岁的称呼,在这一天有一些传统的庆祝习俗。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浅白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体现了他平实自然的风格特点。

3. 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许多古代文人在仕途或生活中会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白居易也不例外,诗中提及的“归山计”反映了这一点。

  • 晬日:指婴儿周岁这一天。
  •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年龄。
  • 未能言:还不会说话。
  • 达者怀:通达事理之人的胸怀,这里指超脱世俗的心境。
  • 俗情怜:世俗之人的疼爱之情。
  • 累身外:在自身之外增加的牵挂。
  • 徒云:只是说,仅仅是。
  • 夭折患:早逝的祸患。
  • 婚嫁牵:被婚嫁之事所牵绊。
  • 归山计:归隐山林的计划。

《金銮子晬日》是白居易写给周岁女儿金銮的诗,字里行间满是父爱的温暖。首先,诗人交代了自己的年龄和女儿的情况,让我们能感受到他得女的欣慰。然后,他坦诚自己有着世俗的疼爱之情,这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不故作清高的父亲形象。

从对女儿当下状态的描写,延伸到对她未来的担忧与牵挂,这是人之常情,也让诗歌更具感染力。最后提到归山计划的推迟,更是将这份父爱具体化,展现了家庭亲情对个人人生选择的影响。整首诗虽短,但情感真挚,让我们体会到白居易作为父亲的柔情一面,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挚地表达了父亲对幼女的疼爱与关怀。开篇点明自己年近四十得女,女儿刚满周岁的状态,简单直白。接着坦承自己难以超脱世俗情感,对女儿的疼爱是自然而然的。后几句则由眼前的女儿想到未来,从担心她可能遭遇的夭折之患,到想到她长大后的婚嫁之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父亲对女儿一生的牵挂,最后道出因此要推迟归山计划,将这份牵挂与个人人生理想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女儿金銮周岁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年近四十,得女之后,内心充满了为人父的喜悦与对女儿未来的牵挂。诗中流露出他对女儿的疼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己人生计划的感慨,反映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与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