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早夏

白居易 〔唐朝〕

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

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

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

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

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

朝朝感时节,年鬓暗蹉跎。

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

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细雨拂去尘埃,地势高处长坡倚靠。
夕阳西下寺门外,景象清朗和煦。
闲适中有老僧伫立,静谧中无俗客经过。
残存的莺声意趣将尽,新生的树叶荫凉渐多。
春日离去才几日,夏云忽然巍峨高耸。
日日感叹时节变换,年华鬓发暗自蹉跎。
为何贪恋繁华街市,不归隐山林烟萝?
青山近在咫尺间,扪心自问意如何。

1. 唐代寺院文化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2. 中国古典诗歌中"季节意识"的审美表达
3.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三个分期及风格特征
4. 唐宋文人"仕隐矛盾"的典型心理结构
5. 古典诗歌中空间转换的艺术手法

  • 青龙寺:唐代长安著名寺院,白居易常游历于此。
  • 景气含清和:景象中蕴含着清明和煦的气息。
  • 烟萝:指隐士居处的山林雾气与藤萝,象征隐逸生活。
  • 嵯峨:形容夏云高耸突兀的样子。
  • 年鬓暗蹉跎:岁月流逝中鬓发渐白却事业无成的感慨。

本诗教学可重点把握:
① 意象群分析:梳理诗中"小雨-残莺-新叶-夏云"构成的早夏意象体系
② 情感曲线:从静谧观察到突然惊觉,再到自我诘问的情感发展脉络
③ 比较阅读:与王维《鹿柴》、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山水诗对比
④ 写作借鉴:学习诗人如何通过细微物候变化表达深刻人生感悟
⑤ 文化探究:唐代佛教寺院在文人精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全诗以"早夏"为时空坐标,通过五个层次展开:
1. 前四句以"小雨-长坡-夕阳-老僧"构建出空灵静谧的寺院空间
2. "残莺新叶"二句体现白居易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
3. "春去夏云"突然转折,暗示时光流逝的猝不及防
4. 后四句直抒胸臆,展现仕隐矛盾的心理挣扎
5. 末句"青山寸步"的反诘,留下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
艺术上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典型体现白居易"闲适诗"的特点。

此诗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约元和末年),当时诗人虽在朝为官,但已对政治斗争产生厌倦。青龙寺作为长安文人雅集之地,诗中通过对早夏景物的细腻观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人生抉择的矛盾心理。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