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尘封的书架上有很多文集,偶然拿起一卷翻开阅读。
还没来得及看作者姓名,怀疑这是陶渊明的诗。
看到名字才知道是你,心中悲痛让我伤感不已。
诗人大多命运坎坷,近来确实是这样。
京兆的杜甫,还能得到一个拾遗的官职。
襄阳的孟浩然,也听说鬓发已经斑白。
可叹你连他们两人都比不上,三十岁还只是个平民。
考中科举却没得到俸禄,新婚的妻子还没归来。
年轻没有疾病,却突然死在路途之中。
上天不给你官爵和长寿,只给了你出众的文才。
这个道理不必再讲了,再精密的历算也无法推究。
1.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风平淡自然、醇厚隽永,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2.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曾担任左拾遗一职。
3.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风格清淡自然,代表作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4. 擢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在唐代,科举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但考中后未必能立即获得官职和俸禄。
5.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读邓鲂诗》是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感慨诗人命运的诗作。我们首先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开篇通过一个偶然的动作“偶取一卷披”,自然地引出了对邓鲂诗的阅读。一开始因未看姓名而误以为是陶渊明的诗,这不仅是对邓鲂诗歌风格和水平的肯定,也为后文的悲叹做了铺垫。
当知晓作者是邓鲂后,白居易心中充满悲痛。他由邓鲂联想到众多诗人的命运,指出“诗人多蹇厄”这一普遍现象,接着以杜甫和孟浩然为例,通过对比凸显出邓鲂命运的更为不幸。杜甫虽仕途不顺但尚有官职,孟浩然虽未得重用却声名在外,而邓鲂三十岁还是平民,考中科举却无俸禄,新婚妻子未归,最终年轻轻就客死他乡,这样的遭遇怎能不让人同情。
最后,诗人发出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认为上天只给了邓鲂出众的文才,却吝啬于给他官爵和寿命,这种无奈的情绪贯穿全诗。此诗不仅是对邓鲂个人命运的悲叹,更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文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很符合白居易诗歌的特点,让我们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对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诗开篇以“偶取一卷披”自然引入,先写读诗时未看姓名便疑为陶潜之作,侧面烘托出邓鲂诗歌风格有陶渊明的恬淡自然之风,也体现出其诗作水平之高。接着点出作者是邓鲂后,“恻恻令我悲”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悲叹的基调。
诗中将邓鲂与杜甫、孟浩然对比,杜甫尚有一官半职,孟浩然虽未得重用却也享有盛名,而邓鲂“三十在布衣”“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命运更为凄惨,突出了其遭遇的不幸。“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进一步强调了邓鲂离世的突然和悲惨,令人扼腕。
最后“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发出对命运不公的慨叹,“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则将这种无奈与困惑推向极致,引发读者对文人命运的深思。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于平淡中见功力,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饱含深情的特点。
邓鲂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一位诗人,但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从诗中可知他一生困顿,命运多舛。白居易偶然读到邓鲂的诗,被其诗作所打动,又联想到邓鲂悲惨的身世,心生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邓鲂才华的赞赏,也抒发了对诗人命运坎坷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遭遇困境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