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日暮时分天地寒冷,雨后天晴山河清朗。
长风从西方吹来,草木凝结着秋声。
已感叹岁月倏忽流逝,又伤感万物凋零。
谁能不感到凄怆,天时牵动着人情。
请问佛门中的修行者,有什么方法容易修行。
能使我忘却得失之心,不让烦恼产生。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 此诗属于"感遇诗",表达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3. 诗中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景后抒情。
4. "空门子"指佛教徒,因佛教主张"四大皆空"。
5. 白居易晚年皈依佛教,号香山居士,这首诗反映了他早期对佛教思想的兴趣。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描写秋景:日暮寒冷、雨后清明、西风萧瑟、草木含秋,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典型的秋日意境。
第二层(中间四句)抒发感慨:由自然界的秋意联想到人生的无常,表达对时光飞逝、万物凋零的伤感。"孰能不憯凄"一句反问,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普遍性。
第三层(最后四句)寻求解脱:转向佛门,询问修行之法,希望能忘却得失、消除烦恼。这反映了白居易在仕途受挫后寻求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白居易诗歌"言浅意深"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他将儒家入世思想与佛教出世思想相融合的人生哲学。
这首诗以秋景起兴,通过"日暮天地冷"、"草木凝秋声"等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感伤。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自然界的秋意联想到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深切感慨。最后转向佛门寻求解脱之道,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儒释交融的特点。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而又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当时他正经历仕途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诗中描写秋日景象,抒发时光易逝、万物凋零的感慨,并表达向佛门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白居易晚年确实皈依佛教,这首诗反映了他早期对佛教思想的兴趣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