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儿戏

白居易 〔唐朝〕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几个七八岁的孩童,穿着华美的丝织品衣服。

他们一会儿玩着弄尘土的游戏,一会儿又进行斗草比赛,整天都快乐地嬉戏玩耍。

坐在堂上的我这个年长的客人,鬓角间新长出了白发。

每当看到孩子们玩竹马的游戏,总会回忆起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孩童时期充满了嬉戏玩乐,而年老之后则多是忧愁悲伤。

静静地思索孩童与老人的不同境遇,真不知道究竟谁才是愚痴的。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晓畅、平易近人著称,善于用白描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观儿戏》也体现了其语言质朴的特点。

2. 古代儿童游戏:诗中提到了“弄尘”“斗草”“竹马戏”等古代儿童游戏,这些游戏反映了当时儿童的生活娱乐方式,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

3.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本诗运用了孩童的欢乐与老人的忧悲的对比,突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差异,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4. 古诗中常见的年龄称谓:诗中的“髫龀”是古代对儿童年龄的称谓,类似的还有“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借指童年时期)等。

  • 髫龀(tiáo chèn):指儿童时期。髫,古代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龀,小孩换牙。
  • 绮纨(qǐ wán):指华丽的丝织品,这里借指穿着华丽的小孩。
  • 弄尘:玩尘土的游戏。
  • 斗草:古代民间的一种游戏,采摘百草,以草的种类、韧性等较量胜负。
  • 尽日:整天。
  • 嬉嬉(xī xī):欢乐的样子。
  • 长年客:年长的客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 :指白发。
  • 竹马戏:儿童游戏,把竹竿当马骑。
  • 童騃(ái):天真幼稚。
  • :富有,充满。
  • 静念:静静地思索。
  • 彼与此:指孩童和老人。
  • :愚痴,这里带有一种反思的意味。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儿戏》。首先,我们通读全诗,感受一下诗歌的整体氛围。诗的开头描绘了一群七八岁的小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玩弄尘土、斗草这些游戏,一整天都开开心心的,是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呀?

接着看,诗人说自己是“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这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年老了,看到孩子们玩竹马游戏,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这里诗人把孩子们的快乐和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了对比,大家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最后,诗人说“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孩子们天真烂漫,充满快乐,而老年人却多了很多忧愁。但诗人又说“不知谁是痴”,这是在思考,到底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痴,还是多愁善感的老人痴呢?其实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状态和心境。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了解诗中提到的古代儿童游戏、年龄称谓等知识,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童年,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前四句“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孩童天真烂漫、尽情玩乐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孩子们欢快的身影。

中间两句“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笔锋一转,由孩童的欢乐场景转向诗人自身,通过“鬓间新有丝”点明自己已年老,看到孩子们玩竹马游戏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感慨做了铺垫。

最后两句“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是诗人的直抒胸臆,将孩童的欢乐与老人的忧悲进行对比,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不知谁是痴”一句,看似疑问,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状态的深刻反思,耐人寻味。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观儿戏》这首诗应是诗人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诗人看到孩童们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以及如今的衰老与忧愁,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进而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童年纯真快乐的怀念和对人生不同阶段境遇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