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
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
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
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
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
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
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
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
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
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
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
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
山上是巴子城,山下是巴江水。
城中有个穷困孤独的人,勉强被称为刺史。
时常暗自嘲笑自己,刺史难道是这样的吗?
仓库里的粮食用来养活家人,黄色的丝绸用来裹住妻子儿女。
青苔遮蔽了官帽和衣带,雾气雨水使城楼和短墙昏暗。
衙门的鼓声傍晚又清晨响起,在郡斋里时而躺下时而站起。
回头眺望南浦,也在烟雾水波之中。
而我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您还滞留在这地方。
1. 唐代刺史制度:刺史是唐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政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2. 巴地文化:诗中提到的巴子城、巴江水,与古代巴人有关。巴人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3. 古典诗歌中的“即事”题材:即事诗是指诗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感而发创作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或感慨世事。
4.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此诗便体现了他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是白居易被贬忠州时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即事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围绕诗人在南宾郡的生活展开,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和日常活动,展现了他作为刺史却穷困孤独的处境。“穷独人”“强名为刺史”等词句,直白地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自己生活清苦、处境艰难的感慨,也有对友人杨万州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开篇“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南宾郡的地理环境,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直接点出自己虽身为刺史,却过着穷困孤独的生活,“强名”二字道出了内心的无奈与自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进一步抒发了这种自嘲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通过描写自己用仓库粮食养活家人、用黄绢裹住妻儿的简朴生活,凸显了生活的清苦。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描绘了郡斋周围荒凉、昏暗的景象,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压抑。“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则刻画了诗人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生活状态,官衙的鼓声日复一日,而自己在郡斋中或卧或起,无所事事。
结尾“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由景及人,将思绪转向友人,自己虽处境不佳,但想到友人还滞留在更困苦的地方,便觉得自己的叹息是多余的,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情感真挚动人。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任忠州(即南宾郡)刺史时所作。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改任忠州刺史。忠州地处偏远,环境艰苦,诗人在任上生活清苦,心情也较为郁闷。此诗便是他在郡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寄给友人杨万州的,既抒发了自己的处境和心境,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