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回晚兴

白居易 〔唐朝〕

城上云雾开,沙头风浪定。

参差乱山出,澹泞平江净。

行客舟已远,居人酒初醒。

袅袅秋竹梢,巴蝉声似磬。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城头上的云雾渐渐散开,沙滩边的风浪已经平息。

高低不齐的群山逐渐显露出来,平静的江面清澈明净。

远行的客人所乘的船已经远去,留下的人酒意刚刚醒来。

秋天的竹梢轻轻摇曳,巴地的蝉鸣像磬声一样悠扬。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3. 诗中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如首联和颔联的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傍晚的景色;尾联的以动衬静,使画面更富生机。

4. “巴蝉”中的“巴”是古代的一个地域名称,在今四川东部一带,了解这一地理知识有助于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地域特色。

5. 磬作为一种古代乐器,在古诗中常被用来形容声音的清越,此处用磬声比喻蝉鸣,表现了蝉鸣的独特韵味。

  • 晚兴:傍晚时的兴致、情怀。
  • 沙头:沙滩边。
  • 参差:形容山高低不齐的样子。
  • 澹泞:形容水清澈平静的样子。
  • 行客:远行的客人。
  • 居人:留下的人,指诗人自己。
  • 袅袅:形容竹子轻轻摇动的样子。
  • 巴蝉:巴地的蝉,巴在今四川一带。
  • :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声音清越悠扬。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送客回晚兴》。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它描绘了诗人送别客人后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两句,写城上的云雾散开,沙头的风浪平息,这是在为我们描绘一个天气转好的傍晚景象。接着,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高低不齐的山峦显现出来,平静的江面非常清澈,这两句展现了开阔的自然景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然后,诗人的目光从景物转向了人事,“行客舟已远,居人酒初醒”,告诉我们客人已经走远,而自己的酒也醒了,这里面其实蕴含着诗人送别后的那种淡淡的失落感。最后两句,“袅袅秋竹梢,巴蝉声似磬”,秋竹摇曳,蝉鸣如磬,在宁静的傍晚,这样的景象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愁。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也要留意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像“澹泞”“袅袅”等,它们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另外,对于诗中的一些文化常识,比如“巴”的地理位置、“磬”这种乐器,也可以做一些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客人后的傍晚景色,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首联“城上云雾开,沙头风浪定”,写天气的变化,云雾散开,风浪平息,为下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颔联“参差乱山出,澹泞平江净”,展现了开阔的视野,高低错落的山峦和清澈平静的江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颈联“行客舟已远,居人酒初醒”,由景及人,写客人的船已远去,自己的酒意刚刚醒来,流露出送别后的失落与孤寂。

尾联“袅袅秋竹梢,巴蝉声似磬”,以动衬静,摇曳的竹梢和清脆的蝉鸣,进一步烘托出傍晚的宁静,也让诗人的闲愁在这宁静中更显深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将送别后的复杂心绪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送客回晚兴》创作于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当时诗人送别客人后,在傍晚时分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从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地方任职或旅居期间,与友人分别后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傍晚景色的描写,抒发了送别后的怅惘之情。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