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
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
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
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
我来一登眺,目极心悠哉。
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
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
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
在遥远的东郊之上,有一片青色的土台高耸而立。
不知道这是哪个时代的遗物,猜测或许是巴王曾经的高台。
巴地的歌谣早已沉寂无声,巴王的宫殿也已淹没在黄土尘埃之中。
柔弱的春草长满了四周,牛羊在四面角落边缘徘徊。
我来到这里登高远眺,目光放得极远,心境悠然自得。
才看见这江山的地势,山峰层层叠叠,水流环绕迂回。
凭借高处视野开阔,望向远方心胸也随之开阔。
只有对故乡的思念,时时刻刻从东北方向袭来。
1. 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是其诗歌的重要内容。
2. 巴国:周代诸侯国之一,其疆域主要在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
3. 登高题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人往往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情感,如思乡、感慨历史、表达壮志等。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古台及周边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登城东古台》是白居易的一首抒情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歌先写了诗人登上城东古台所看到的景象,引出对古台历史的猜测;接着由古台联想到巴国的兴衰,感慨时光流逝;然后描写登高望远所见到的壮丽江山和由此带来的开阔心境;最后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从对古台景象的观察,到对历史的感慨,再到登高后的心境开阔,最后落到思乡之情,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同时,诗中运用的借景抒情手法也值得我们关注,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另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巴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感受到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 yet 情感深沉的特点。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东郊古台的景象,“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点明了古台的位置和形态,给人一种遥远而高大的感觉。接着“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引发读者对古台历史的遐想,增添了神秘感。
“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两句,由古台联想到巴国的历史,昔日的歌谣和宫殿都已消失在尘埃中,抒发了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则描绘了如今古台周边的景象,春草繁茂,牛羊悠闲,与过去的繁华形成对比。
后四句写诗人登高后的感受,“目极心悠哉”写出了诗人远眺时的悠然心境。“始见江山势,峰叠水环回”描绘了壮丽的江山景色。“凭高视听旷,向远胸襟开”则体现了登高望远后心胸开阔之感。而最后“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在写景抒情之后,将情感落到对故乡的思念上,真挚而深沉,使全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登城东古台》可能是他在游历途中,登上城东的古台时所作。当时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古台周边的景象,联想到历史的变迁,又触动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