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感秋二首

白居易 〔唐朝〕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沉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

秋到未几时,蝉声又无数。

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

今日临望时,往年感秋处。

池中水依旧,城上山如故。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

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

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

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

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元和二年的秋天,我三十七岁。

长庆二年的秋天,我五十一岁。

这中间的十四年里,有六年处于被贬谪的境地。

人生的困厄与通达、荣耀与憔悴,都听凭命运安排,随外界事物而变化。

于是像庐山那样远离尘嚣,又再次凭吊湘江边的屈原。

夜里听着竹枝词满怀愁绪,秋天看着滟滪堆被水淹没。

近来刚辞去巴郡太守的印信,又拿起了翰林院的笔。

晚年的际遇又有什么值得说的,白发映衬着红色的官服。

昔日的意气风发已经消沉,旧日的容貌气质也已改变。

只有曲江的秋天,风景烟气还像往日一样。

南岸的野草稀疏荒芜,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

秋天来到没多长时间,蝉声又多得数不清。

莎草长得平整,绿色的草芽合拢,莲花凋落,青色的莲房上带着露水。

今天登高远望的时候,正是往年感怀秋日的地方。

池中的水依然如旧,城边的山也和从前一样。

只有我鬓边的头发,从前漆黑如今已垂下白色的发丝。

荣名和壮年,像早晚交替一样相互避开。

时运刚要到来,年纪和容颜却已先老去。

正当青春年华时没有欢乐,到了老年白白地惊觉悔恨。

所以写下这咏怀的诗篇,题写在曲江的路上。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曲江是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篇,成为唐诗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曲江景色的依旧与诗人自身的变化进行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4. 元和、长庆都是唐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5. 诗中提到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元和二年:唐宪宗年号,即公元807年。
  • 长庆二年:唐穆宗年号,即公元822年。
  • 谴黜:被贬谪罢官。
  • 穷通:困厄与通达。
  • 荣悴:荣耀与憔悴。
  • 委运:听凭命运安排。
  • 师庐山远:以庐山的高远为榜样,指向往远离尘嚣的生活。
  • 吊湘江屈:凭吊在湘江边投江的屈原。
  • 竹枝:即竹枝词,一种民间歌谣,多表达哀怨之情。
  • 滟堆:即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
  • 巴郡印:指担任巴郡太守的印信,此处代指巴郡太守之职。
  • 纶闱:指翰林院。
  • 朱绂:古代官员系的红色丝带,代指官服。
  • 销沉:消沉,消失。
  • 容质:容貌和气质。
  • 风烟:风景烟气。
  • 疏芜:稀疏荒芜。
  • 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也指凄凉的景象。
  • :莎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 绿茸:绿色的草芽。
  • 青房:指莲房,即莲蓬。
  • :白色,指白发。
  • 壮齿:壮年。
  • 时命:时运,命运。
  • 徒惊误:白白地惊觉悔恨。
  • 咏怀诗:抒发情怀的诗歌。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人从时间入手,通过元和二年和长庆二年这两个时间点,引出自己十四年的人生经历,其中六年的贬谪生活是重要的人生印记。这部分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仕途的起伏不定。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所见所感,如“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这些经历都融入了他的情感。而当他再次回到曲江,眼前的秋景依旧,可自己却已白发苍苍,这种强烈的对比是全诗的一大亮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光对人的改变。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这句更是道出了多少人在时光流逝后的悔恨之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从艺术特色来看,诗人用语平实却蕴含深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留意其中的对比手法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开篇两句直接点出两个时间点及自己当时的年龄,简洁明了地拉开了时间的帷幕。随后叙述十四年中的人生境遇,被贬谪的经历让诗人对人生的穷通荣悴有了更深的体会,“委运随外物”体现出一种无奈中的豁达。

诗中描绘了曲江的秋日景色,“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等句勾勒出萧瑟的秋景,而“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则以曲江景色依旧反衬出自己“鬓间毛,昔黑今垂素”的变化,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沧桑。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自然景象相结合,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等句深刻地表达了对时运不济、年华老去的惋惜与感慨,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创作于长庆二年(822年)秋天,当时白居易五十一岁。从元和二年(807年)到长庆二年的十四年间,白居易经历了不少波折,其中有六年处于被贬谪的状态。他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等职,远离京城,后来又重新被召回任职。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他来到曲江,面对秋日景色,触景生情,感慨自己多年来的人生变化、仕途起伏以及岁月流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怀。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