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虽荒芜,竹树有嘉色。
郡俸诚不多,亦足充衣食。
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
尚欲忘家乡,谁能算官职。
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
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
山城虽然荒凉冷落,但翠竹绿树却有美好的颜色。 郡守的俸禄确实不多,但也足够维持衣食所需。 外在的烦扰源于内心,心境安宁烦忧自然平息。 尚且想要忘却故乡的牵挂,谁还会去计较官职高低。 应当怀抱豁达看待远近,顺从命运无论南北漂泊。 归乡固然令人感伤,但即使漂泊天涯也能安身。
本诗教学应把握三个重点: 1. 情感脉络:从"荒芜"起笔,经"心宁"转折,至"天涯"作结,展现情绪升华 2. 哲理层次:物质满足→心境调和→精神超越的递进关系 3. 历史语境:结合唐代贬官制度,理解士人的心理调节机制 可对比柳宗元《江雪》的孤绝与李白《宣州谢朓楼》的豪放,体会白居易特有的平和通达风格。
全诗以朴素语言展现士大夫的处世智慧: 1. 首联以荒城嘉色对比,奠定"陋中有美"的观察视角 2. 颔联直言俸薄足用,体现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3. 颈联揭示"心为累本"的哲理,展现内省功夫 4. 尾联"天涯住亦得"将庄子哲学化为生活实践,形成超脱旷达的境界 诗中"委顺"思想既包含道家顺应自然,又融合儒家安贫乐道,是白居易中年后"中隐"思想的典型体现。
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815-818年)。当时诗人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从京官左赞善大夫贬为地方闲职,在政治失意中逐渐形成"知足保和"的人生哲学。诗中"山城"即指江州(今江西九江),反映其调整心态、顺应处境的思想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