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归

白居易 〔唐朝〕

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

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 何处送春曲江曲。

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

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

莫惆怅, 送春人。

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

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

好去今年江上春, 明年未死还相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送别春天归去,在三月将尽的黄昏时分。

去年杏园的花瓣飘落在御沟的绿水之中,那时是在曲江的曲折之处送别春天。

今年杜鹃花落,子规鸟声声啼鸣,送别春天的地方是在西江以西。

在京城送别春天尚且心中不快,在天涯海角送别春天怎能不更添惆怅。

不要惆怅啊,送别春天的人。

我这多余的官员没有替代者,任职五年后罢官,应当准备再次送别浔阳的春天。

五年间寒暑交替共经历了十次变化,又怎知这身体还健不健康。

好好离去吧,今年江上的春天,若明年我还没死,我们还会相见。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中提到的“曲江”是唐代长安的著名风景区,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是文人雅士聚会、赏春的重要场所,许多唐诗中都有对曲江的描写。

3. “子规”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因其啼声哀婉,多用来表达思乡之情、伤春之感或离愁别绪。

4.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去年与今年送春的地点、情景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境遇的变化和情感的不同。

5. 诗歌体裁为七言古诗,句式较为灵活,便于诗人自由抒发情感。

  • 送春归:送别春天离去。
  • 三月尽日:三月的最后一天。
  • 日暮时:傍晚时分。
  • 杏园:古代著名的园林,多植杏树,是文人雅士赏春的好去处。
  • 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 曲江曲:曲江的曲折之处。曲江是唐代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
  • 杜鹃:一种花,也指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古人常借此抒发悲愁之情。
  • 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其啼声似“不如归去”,常与思乡、伤春等情感联系。
  • 西江:此处指具体的江河,具体所指需结合诗人当时的地理位置,可能是浔阳附近的江。
  • 帝城:指京城长安。
  • 怏怏:心中不快、郁闷的样子。
  •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 惆怅:伤感、失意。
  • 冗员:指多余的官员,这里是诗人自谦的说法。
  • 无替:没有替代的人。
  • 五年罢:任职五年后被罢免官职。
  • 准拟:打算、准备。
  • 浔阳:地名,今江西九江,白居易曾在此任职或居住。
  • 炎凉:寒暑,这里指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
  • 凡十变:共经历十次变化,五年有十个寒暑,故有此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送春归》。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整体基调,它是一首充满惜春、思乡和感慨人生境遇的诗歌。

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送春归”,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题——送别春天。开篇“三月尽日日暮时”,交代了送春的时间,三月末的黄昏,本身就带有一种时光即将结束的伤感。

接着诗人回忆了去年和今年送春的情景。去年在京城的杏园、曲江,那里是繁华之地,春景美好;今年却在西江以西,只有杜鹃花落、子规哀啼,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处境的变化。从“帝城”到“天涯”,地点的转换带来了情感的加深,“犹怏怏”到“加惆怅”,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惆怅中,“莫惆怅,送春人”是他对自己的安慰。后面几句则联系到自身的经历,五年的任职结束,世事变迁,身体状况也未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人生起伏中感慨万千的诗人。不过最后“明年未死还相见”又给人一种希望,体现了他的乐观。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送春的情景之中,还要留意诗中的意象,比如“子规”“杜鹃”等,理解它们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结合白居易的生平,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悟。

全诗围绕“送春”展开,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开篇点明送春的时间是三月尽日的黄昏,营造出一种时光易逝的氛围。接着通过对比去年在京城曲江和今年在西江送春的不同情景,以“杏园花飞”与“杜鹃花落、子规啼”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了不同的春景,也暗示了诗人境遇的变化,从京城到天涯,送春的地点变了,心中的惆怅也更甚。

“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一句直抒胸臆,将在京城送春的郁闷与在天涯送春的惆怅进行对比,突出了漂泊异乡的愁苦。但随后“莫惆怅,送春人”又试图自我宽慰,情感有所转折。

诗的后半部分由送春联想到自身的境遇,“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则在惆怅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心态。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深厚情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将个人情感与生活经历紧密结合,易引起读者共鸣。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经历官场变动,可能是在罢官之后所作。从诗中“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等句可知,诗人此时已结束五年的任职,即将前往浔阳等地。诗中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年份送春情景的描写,既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也暗含了对自身仕途坎坷、漂泊不定的感慨。白居易的诗歌常常结合自身经历,反映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此诗也不例外,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在人生境遇变化中的复杂心绪。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