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畬田有粟何不啄, 石楠有枝何不栖。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
山鹧鸪, 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畬田有粟何不啄, 石楠有枝何不栖。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
山鹧鸪, 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山鹧鸪,日日夜夜不停地啼叫啊啼叫,啼叫时露水洁白寒风凄凄。
黄茅冈头的秋日已近傍晚,苦竹岭下的寒月低垂。
畲田里有粟米为何不去啄食,石楠有枝叶为何不去栖息。
那啼声悠远不快也不慢,从楼上、舟中暗暗传入人们耳中。
在异乡作客的游子在梦中辗转反侧,抱着孩子的寡妇彷徨伫立。
山鹧鸪,你本是这乡土的鸟儿,生来不离开巢穴,不告别群体,何苦要声声啼叫到天明。
啼叫到天明,只能使北方来的人忧愁,南方人听惯了就像没听见一样。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关注现实著称,此诗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2. 山鹧鸪在古代诗歌中常被作为悲情意象,其凄苦的啼声多用来烘托凄凉氛围或表达愁苦之情。
3. 诗中“畲田”反映了古代南方地区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现。
4. 诗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鸟的啼鸣与人物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山鹧鸪》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悲悯情怀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诗人以山鹧鸪的啼叫开篇,那“朝朝暮暮啼复啼”的叫声,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一种凄苦的氛围中。
接着看诗歌的意象选择,“黄茅冈”“苦竹岭”“寒月”等,这些意象都带有荒凉、凄清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悲苦的感觉。而山鹧鸪有食可啄、有枝可栖却仍不停啼叫,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诗人其实是借山鹧鸪的行为,来引出那些听到啼声而心生愁苦的人们。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这两句,具体描绘了游子和寡妇的愁苦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不安与悲伤。最后两句“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通过南北人的对比,告诉我们习惯往往会让人对苦难变得麻木,而异乡的游子更容易被这种凄苦的声音触动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写鸟,实则写人,通过对山鹧鸪啼鸣及相关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人民和漂泊游子的深切同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以山鹧鸪的啼叫声为线索,贯穿始终。开篇描绘山鹧鸪朝暮不停啼叫的情景,“露白风凄凄”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接着描写黄茅冈头、苦竹岭下的环境,进一步烘托出萧瑟之感。
诗人疑惑山鹧鸪有粟可啄、有枝可栖,为何还要不停啼叫,实则是借鸟抒情,引出下文异乡游子和寡妇听到啼声后的愁苦状态,将鸟的啼鸣与人物的情感巧妙结合,使悲苦之情更加真切。
最后点出山鹧鸪本是乡鸟,却让北人忧愁,南人习以为常,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愁,也暗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景物、鸟鸣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富有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山鹧鸪》创作于其贬谪生涯或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有所体察的时期。当时,诗人可能身处南方异乡,听到山鹧鸪凄苦的啼叫声,联想到漂泊的游子、孤苦的寡妇等弱势群体的愁苦心境,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借山鹧鸪的啼鸣来抒发对异乡游子和苦难百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