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

白居易 〔唐朝〕

岐路南将北,离忧弟与兄。

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

夕宿劳乡梦,晨装惨旅情。

家贫忧后事,日短念前程。

烟雁翻寒渚,霜乌聚古城。

谁怜陟冈者,西楚望南荆。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岔路口上,你向南我往北,离别之愁缠绕着弟弟与兄长。

相隔千里关山河川,我们就此分别,我独自在风雪中前行。

夜晚宿歇时,思乡的梦让人疲惫;清晨整理行装,旅途的情怀凄凄惨惨。

家境贫寒,担忧日后的生计;白日渐短,不禁思念起未来的旅程。

烟雾中的大雁在寒冷的水渚上翻飞,结霜时的乌鸦聚集在古老的城郭。

有谁会怜惜那登高眺望的人,我在西楚之地遥望着南荆。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诗歌中的“陟冈者”出自《诗经·魏风·陟岵》,原诗通过登高眺望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后世常用“陟冈”来指代思念亲人。

3.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4.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风雪”“烟雁”“霜乌”等景物描写,都烘托了诗人的离别之愁和思乡之情。

  • 岐路:岔路,指分别的路口。
  • 离忧:离别的忧愁。
  • 关河:关塞和河流,泛指山河,这里指相隔遥远。
  • 夕宿:夜晚住宿。
  • 劳乡梦:因思乡而梦多,感到疲惫。
  • 晨装:清晨整理行装。
  • 惨旅情:旅途的情怀凄惨。
  • 后事:日后的生计、事情。
  • 日短:白日时间渐短,指秋冬时节。
  • 烟雁:烟雾中的大雁。
  • 寒渚:寒冷的水中小洲。
  • 霜乌:结霜时的乌鸦。
  • 陟冈者:登高眺望的人,出自《诗经·魏风·陟岵》,表达思念亲人之情。
  • 西楚:古地名,在今江苏、安徽一带,这里指徐州方向。
  • 南荆:古地名,在今湖北一带,这里指江陵方向。

这首《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是白居易抒发离别与思乡之情的佳作。开篇“岐路南将北,离忧弟与兄”,简单直接地点明了与兄弟在岔路分别的场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离别忧愁,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

接着看“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与兄弟相隔的遥远距离,还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风雪中前行的艰难处境,“千里”和“一身”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孤独与不易。

“夕宿劳乡梦,晨装惨旅情”则从时间维度展现了旅途中的状态,夜晚因思念家乡而多梦疲惫,清晨整理行装时又被浓浓的旅途愁情笼罩,将思乡之情融入到日常的行宿之中,显得十分真切。

“家贫忧后事,日短念前程”这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旅途想到了家庭的贫困和未来的生活,流露出对现实的担忧,让情感更加丰富,也更贴近生活。

后面的“烟雁翻寒渚,霜乌聚古城”,通过描写寒冷环境中的雁和乌,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这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外化。最后“谁怜陟冈者,西楚望南荆”,借用典故,把对兄弟的思念表达得深沉而恳切,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诗人在异乡对亲人的牵挂。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旅途艰辛、景物氛围的描写,将浓浓的亲情和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离别”和“旅途”展开,情感真挚深沉。首联以“岐路”点出分别之境,“离忧”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忧伤的基调。颔联“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用“千里”写出距离之远,“风雪”描绘环境之恶,“一身”凸显孤独之感,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又带着凄凉。

颈联“夕宿劳乡梦,晨装惨旅情”,从昼夜两个时段入手,刻画了旅人的疲惫与愁苦,将思乡之情融入日常行止之中。尾联“烟雁翻寒渚,霜乌聚古城”,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寒渚上的烟雁、古城中的霜乌等萧瑟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也让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最后一句“谁怜陟冈者,西楚望南荆”,化用典故,将对兄弟的思念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从江陵前往徐州的途中所作,诗题明确点明了写作地点和对象,是寄给兄弟的作品。当时白居易可能因生计或公务等原因离家远行,在旅途中,面对与兄弟的分别、艰难的行程以及对家庭和未来的担忧,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抒发了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和旅途的愁苦。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