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武士曹归蜀

白居易 〔唐朝〕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

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

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

乌台陟冈送,人羡别时荣。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花儿飘落,鸟儿嘤嘤啼鸣,你向南归去正合你喜爱自然的性情。

月色正好时,适宜在秦岭住宿;春光明媚时,适合在蜀江行船。

回乡的路通向云雾缭绕的栈道,家乡的屋门靠近繁华的锦城。

我在乌台登上山冈为你送行,人们都羡慕你离别时的荣耀。

1.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对友人、亲人离别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2. 对仗:诗歌中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平仄相对的修辞方式。颔联“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和颈联“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均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3. 蜀地文化:蜀地(今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诗中提到的锦城(成都)是蜀地的重要城市,因盛产锦缎而闻名,体现了蜀地的特色。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情感,此诗语言清新自然,符合其诗歌风格特点。

  • 武士曹:官职名,这里指诗人要送别的人。
  • 归蜀:返回蜀地(今四川一带)。
  • 嘤嘤:鸟叫声。
  • 野情:喜爱自然的性情。
  • 秦岭:位于中国中部,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蜀江:指蜀地的江河。
  • 云栈:云雾中的栈道,蜀地多山,栈道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 郊扉:指家乡的屋门。
  • 锦城:即锦官城,今成都,因古代盛产锦缎而得名。
  • 乌台:指御史台,这里可能是指送别之地。
  • 陟冈:登上山冈。
  • :荣耀。

《送武士曹归蜀》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整体内容来看,诗歌围绕送别武士曹归蜀展开,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和对友人归乡途中的想象。首联交代了送别时的时节和友人归乡的心情,春日里花落鸟鸣,友人归乡正合心意。

其次,颔联和颈联是对友人归乡行程的想象。诗人想到友人会在月色下宿于秦岭,在春光中沿蜀江而行,归乡的路通向云雾栈道,家乡靠近锦城,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蜀地的风光特色,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最后,尾联写诗人登高送别,以及人们对友人别时荣耀的羡慕,既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友人的身份和归乡的体面。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情景交融的写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行程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送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送别诗的韵味,还能了解到唐代的一些地理、文化知识以及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

这首送别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首联“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以落花、鸟鸣的春日景象起笔,点明友人南归的时节,同时道出友人归乡正合其喜爱自然的性情,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颔联“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对仗工整,想象友人归途中的情景,月色下在秦岭住宿,春日里在蜀江行船,展现了旅途中的美好风光,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关切。

颈联“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进一步描述友人回乡的路径和家乡的位置,云雾中的栈道通向家乡,家乡靠近繁华的锦城,既写出了蜀地的地理特色,也暗含了对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尾联“乌台陟冈送,人羡别时荣”写诗人在乌台登高送别友人,人们都羡慕友人离别时的荣耀,既表达了送别之情,也从侧面烘托出友人的身份地位和归乡的体面。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与自然景色、友人归乡的喜悦巧妙结合,是一首优秀的送别之作。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是诗人在武士曹返回蜀地时所作,通过描绘送别时的情景和对友人归乡途中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当时唐朝交通不便,友人归蜀路途遥远,诗人通过对沿途风光的描绘,既体现了对友人行程的关切,也暗含了对友人归乡的美好祝愿。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