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故张仆射诸妓

白居易 〔唐朝〕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毫不吝惜地花费黄金购买美女,挑选出像鲜花一样美丽的三四位。

费尽心思将她们教会歌舞,可一旦自己离世,她们却不会相随而去。

1. 仆射:古代官名,始于秦,汉代以后沿置,地位重要,唐初仆射为宰相之职。

2. 蛾眉代指美女:这是古诗中常见的借代手法,以女子的特征部位代指整体。

3. 白居易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此诗便体现了他语言平实、寓意深刻的特点。

  • 张仆射:指张愔,曾任检校左仆射,是白居易的朋友。
  • 诸妓:众多的歌妓。
  • 蛾眉:原指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这里代指美女。
  • 如花:形容女子容貌像鲜花一样美丽。
  • 心力尽:耗尽心思和精力。
  • 一朝:一天,这里指某一天,有突然之意。
  • 身去:指死亡。
  • 不相随:不跟随(而去),这里指不会为其殉死或终生相守。

《感故张仆射诸妓》是一首充满感慨的小诗。诗人从张仆射对待歌妓的行为入手,先写其重金买妓、尽心教舞,营造出一种似乎主人与歌妓间关系深厚的氛围。然而,最后一句笔锋一转,点出主人离世后歌妓并不相随的现实,瞬间打破了之前的表象。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张仆射和他的歌妓,更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受到利益、生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脆弱。白居易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用简洁的诗句将这种世态炎凉刻画出来,引发读者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和借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诗歌开篇“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以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张仆射为求得美妓不惜重金,挑选出容貌出众者的情景,展现出当时权贵对声色的追求。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句,写出了张仆射在培养歌妓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

末句“一朝身去不相随”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形成强烈的对比,昔日的精心培养与如今的人去茶凉形成反差,既写出了歌妓的现实,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讽刺,揭示了人情的淡薄,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感慨故友张仆射家中的歌妓而作。张仆射生前曾花费重金购置歌妓,并悉心教导她们歌舞。在张仆射去世后,白居易看到这些歌妓并未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对主人忠心不渝,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借此抒发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