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
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
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
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
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
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
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
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
居住在郊外,应酬往来的人事很少,白天躺着就能面对山林峰峦。
偏僻的小巷讨厌连日多雨,贫穷的人家担忧早早到来的寒冷。
秋天都还没换上厚衣服,即使生病也仍在看书卷。
如果问我谋生的打算,那便是到前面的溪流边,拿起一根钓鱼竿。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 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3. 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加修饰却形象生动。
4. “钓竿”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着归隐、闲适的生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表达了类似的意境。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调,它是一首表达诗人在郊外居住时心境与生活状态的诗,整体风格朴素自然。
首联两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郊外生活的宁静,没有过多的世俗纷扰,能与自然相融,这是诗人对这种生活的一种享受。颔联则从生活的环境和家境出发,写出了客观存在的困境,多雨的天气和早早到来的寒冷,对于居住在偏僻小巷的贫家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困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生活的真实一面。
颈联通过“葛衣未换”和“病仍看书”这两个细节,一方面体现了诗人生活的清贫,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即使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前溪一钓竿”表明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过这种淡泊闲适的生活,这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是他人生境界的一种体现。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深入了解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也能感受到他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真挚的情感。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联“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开篇便点出郊居的特点——人事稀少,诗人得以在白天安卧,静对林峦,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生活的满足。
颔联“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转而描写生活的困境。偏僻小巷因多雨而令人厌烦,贫寒之家又为早早到来的寒冷而忧愁,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清贫的生活状况,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
颈联“葛衣秋未换,书卷病仍看”,进一步刻画自己的生活细节。秋天已至,仍未换上厚衣,即便生病也坚持看书,既体现了生活的清苦,又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内心的充实。
尾联“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以问答的形式点明自己的人生追求。面对生计的询问,诗人以“前溪一钓竿”作答,表达了他对归隐垂钓、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整首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的生活境遇与心境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生活境遇。这首《秋暮郊居书怀》当作于他晚年隐居时期。当时,白居易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对仕途渐生厌倦,便选择在郊外居住,过着相对清贫却宁静的生活。此诗便是他在秋日傍晚,居于郊外时,触景生情,抒发自身情怀之作,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