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淮水

白居易 〔唐朝〕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可叹我这追逐名利的人,在人世间奔波忙碌,不得安宁。

为什么长长的淮水,向东奔流也不曾有片刻空闲。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这首诗属于五言绝句,是唐诗的主要体裁之一,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3.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淮水的描写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4. 淮水即淮河,是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

  • 自嗟:自我叹息。
  • 名利客:追逐名利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 扰扰:纷乱繁忙的样子。
  • 何事:为什么。
  • 长淮水:指淮河,我国东部的重要河流。
  • 亦不闲:也不空闲,指淮水不停地向东流淌。

《问淮水》是白居易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小诗。我们先来读准诗句的节奏和情感,“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从字面上看,诗人先感叹自己作为追逐名利的人在世间忙碌,接着又对淮水不停东流产生疑问。

深入理解的话,诗人在这里其实是将自身的状态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他看到淮水不停地流淌,就像人世间的人们为了名利不断奔波一样。这种对照,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可能是在借这首诗表达对过度追求名利的反思,提醒人们在忙碌之余,或许可以像观察淮水一样,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简单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小见大,通过寻常的景象和直白的感慨,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正是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的一种体现,也让这首小诗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这首诗篇幅短小,却意蕴深厚。前两句“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直抒胸臆,诗人以“名利客”自谓,点出自己在尘世中为名利而奔波的状态,“扰扰”一词生动描绘出世间的繁忙与纷乱,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些许无奈与感慨。

后两句“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则由人及物,将目光投向不息流淌的淮水,以反问的语气,看似在询问淮水为何不停东流,实则是借淮水的“不闲”来映照人间的“扰扰”。自然之物的永恒运动与人世间的追名逐利形成了巧妙的对照,既表达了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反思,也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于平淡中见深意,引人深思。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问淮水》大约创作于他在官场奔波、身心疲惫的时期。当时诗人可能因仕途辗转,深感追名逐利的辛劳,面对自然景物时触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借淮水抒发自己内心的思绪。淮河作为自然之物,其永恒不息的流淌与人间追名逐利的忙碌形成了某种呼应,引发了诗人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