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在昏暗的窗下,秋虫发出切切的鸣叫声;在幽深的草丛中,秋虫发出喓喓的声响。这秋夜的虫鸣,牵动着思念远方亲人的妇人的愁绪,在这下雨的夜晚,更使心怀忧愁的人听了心生烦闷。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中运用了象声词,象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 借景抒情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此诗便是通过描写秋虫鸣叫和雨夜之景,来抒发人物的愁绪。
《秋虫》这首诗篇幅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首先,我们从字词入手,理解“切切”“喓喓”等词语的含义,感受诗人对秋虫鸣叫声的细致捕捉。接着,分析诗歌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与情巧妙结合。诗人以秋虫鸣叫为线索,将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情感相融合,让我们体会到秋日里思妇和愁人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即语言简洁明了,却饱含深情,善于用常见的景物来表达普遍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借景抒情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这首诗开篇两句“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虫在不同环境下的鸣叫声,“切切”“喓喓”两个象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虫鸣叫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萧瑟的秋日氛围。后两句“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由景入情,将秋虫的鸣叫与思妇的愁心、愁人的听觉感受联系起来,以虫鸣衬托人的愁绪,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将秋日里的愁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情感真挚的特点。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此诗《秋虫》创作于秋天,当时诗人可能处于一个雨夜,听到秋虫鸣叫,触景生情,联想到思妇的愁苦和愁人的心境,从而写下这首诗,以秋虫鸣叫声为切入点,抒发秋日里人们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