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宣上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清净心性像什么呢?
就像那洁白的莲花,生长在水中却不被水所沾染。
本性纯真,能够领悟世间一切如泡沫幻影般虚幻;行为高洁,远离了尘世的污浊。
修行佛法以来有多长时间了,能达到身心都如此清净的境界。
可叹我被世俗的尘网所牵绊,不能长久地依附、追随您。
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如同天上的碧云,从秋天开始,日日夜夜都在升起。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 “上人”这一称呼在古代多用于对僧人的尊称,体现了对出家人的敬重。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莲花”比喻宣上人的清净心性,这一意象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莲花象征着纯洁、不染尘埃,常被用来比喻修行者的高尚品格。
4. 诗歌中体现了佛教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如“性真悟泡幻”一句,反映了佛教中对世间万物虚幻不实的认知。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是一首赠别诗,核心是表达对宣上人的赞美以及离别之情。开篇通过“何所似”的设问,引出“白莲花”的比喻,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既形象又深刻地展现了宣上人的品格。
接着,诗人从“性真”和“行洁”两个方面具体描绘宣上人的修行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位领悟世间虚幻、远离尘世污浊的高僧形象。而当我们沉浸在对宣上人的赞美中时,诗人又将自己的处境道出,“嗟余牵世网”,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宣上人境界的向往和自身不能超脱的无奈。
最后两句“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碧云,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思念的绵长与深切。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以及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结合白居易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开篇以设问的方式,将宣上人的清净心性比作在水而不著水的白莲花,生动形象,既突出了宣上人不被世俗沾染的品格,又富有诗意。接着进一步描写宣上人的本性纯真和行为高洁,点明其能领悟世间虚幻、远离尘世污浊的境界,对其修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随后笔锋一转,写自己被世俗所困,无法长久依附宣上人,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最后以“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作结,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碧云,想象其日日夜夜升起,情感真挚而绵长,余味无穷。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既凸显了宣上人的高洁,也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境界的向往和对离别友人的不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与僧人交往较多,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此诗是白居易赠别宣上人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来看,应当是诗人与宣上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即将分别时所作。诗中既赞美了宣上人的清净心性和高洁品行,也表达了自己因世俗牵绊不能长久相伴的惋惜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具体的创作年份虽未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是白居易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对世俗与出世的感悟更为深刻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