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上笛

白居易 〔唐朝〕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

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江面上是谁在夜里吹着笛子,那一声声笛音仿佛在思念故乡的春天。

此刻听到这笛声的人都能愁得白头,更何况是本就多愁善感、难以入眠的人呢。

1. 中唐诗歌: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的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

2. 唱和诗:古代诗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称为唱和诗,体现了诗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此诗便是唱和诗的典型例子。

3. 意象运用:诗中的“笛”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与思乡、愁绪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本诗借笛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个人愁绪。

4. 夸张手法:“堪头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笛声所引发的愁绪之深重。

  • 酬和:以诗文相酬答唱和。
  • 元九:指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排行第九,与白居易交好,并称“元白”。
  • 东川路:指唐代东川节度使辖区一带的路途。
  • 江上笛:指在江面上听到的笛声。
  • 故园:故乡。
  • 堪头白:能够使人愁得头发变白。堪,能,足以。
  • 少睡人:睡眠很少的人,这里指心事重重、难以安睡的人。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围绕着江上的笛声展开。首句“江上何人夜吹笛”,在寂静的夜晚,江面上传来笛声,诗人不禁想知道是谁在吹奏,这一问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夜晚江面的宁静与笛声的突兀。

接着“声声似忆故园春”,诗人听出笛声中满是对故乡春天的思念,这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笛声之中,因为听到这样的笛声,很容易勾起人对故乡的眷恋。

然后看“此时闻者堪头白”,这是说听到这笛声的人,即便原本不是愁绪满怀,也会被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愁得头发都要白了,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笛声的感染力和其中蕴含的愁情之深。

最后“况是多愁少睡人”,诗人进一步指出,对于像自己这样本就多愁善感、难以入睡的人来说,这笛声带来的愁绪就更加沉重了。这一句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愁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江上笛声的描写,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个人的愁绪,语言简单却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开篇以问句“江上何人夜吹笛”起笔,既点明了地点(江上)、时间(夜)和事件(吹笛),又带有一丝探寻的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紧接着“声声似忆故园春”,将笛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笛声也在思念故乡的春天,巧妙地把听觉转化为一种情感的表达,营造出悠远而惆怅的氛围。

后两句“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从笛声转向闻笛之人的感受。“堪头白”极言笛声所引发的愁绪之深,足以让人愁白了头,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而“况是”一词递进一层,强调对于本就多愁少睡的人来说,这笛声更添愁绪,将个人的愁苦与笛声带来的普遍愁情相结合,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和深刻。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将思乡之愁和个人的愁绪融入到对笛声的描绘之中,感染力极强。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酬和元稹的《东川路诗》而作的十二首诗之一。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二人友谊深厚,经常以诗唱和。当时元稹可能在东川路一带,写下了相关诗作,白居易读到后有所感触,便创作了这组酬和诗。此诗借江上笛声抒发了思乡之情以及自身的愁绪,从中也可看出两位诗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