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桑树刚抽出绿芽时我就与你分别,如今柿叶已红了一半,我却还未能归家。
真不如那些村妇懂得时节变化,知道在秋天为田间劳作的丈夫捶打浆洗衣物。
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2. “寄内”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专为寄给妻子而作,类似的还有“寄外”,多为妻子寄给丈夫。
3. 诗中“捣衣”是古代重要的生活场景,不仅是为了清洁衣物,也常与思妇盼归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
4.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这首《寄内》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真挚情感。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它是一首充满思念与愧疚的寄内之作。开篇两句,诗人以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从初春桑树发芽时分别,到深秋柿叶泛红仍未归家,简单的两句就勾勒出漫长的别离时光,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未能如愿的失落。
再看后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村妇与田夫的生活,村妇懂得在秋天为丈夫捣衣,这一寻常的生活场景,与自己无法归家陪伴妻子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不如”并非真的自惭不如,而是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不能归家的无奈。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善用白描和对比,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的观察,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真实可感,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理解这首诗,要结合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感受其平实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珍视。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前两句“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以时间的流转为线索,通过“条桑初绿”与“柿叶半红”两个典型的季节景象,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和至今未归的现状,其中“即”与“犹”两个虚词的运用,强化了时光飞逝而人未归的无奈与怅惘。
后两句“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自己与村妇、田夫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村妇能顺应时节为丈夫捣衣,而自己却连归家与妻子相聚都难以做到,既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也流露出未能尽到丈夫责任的愧疚,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平凡家庭生活的向往。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情感。《寄内》这类题材的诗作,通常是诗人在离家在外时写给妻子的,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从诗中描绘的季节变化来看,诗人可能因仕宦、贬谪或其他事务离家已久,从初春分别到深秋仍未归,在看到自然景象与民间生活场景时,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寄给妻子,抒发思念与未能按时归家的愧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