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

白居易 〔唐朝〕

阁前下马思裴回,第二房门手自开,昔为白面书郎去, 今作苍须赞善来。

吏人不识多新补,松竹相亲是旧栽。

应有题墙名姓在,试将衫袖拂尘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阁楼前下马,思绪万千徘徊不前,亲手推开了第二间房门。从前是面白无须的书郎离开,如今却成了须发斑白的赞善大夫回来。

官吏们大多是新补任的,不认识我;只有那些松竹,是过去栽种的,与我亲切相伴。

想必当年题在墙上的姓名还在,我试着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埃。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秘书省是古代官署名,主要掌管国家的图书典籍等事务,唐代时秘书省的官员多为文人担任。

3. 赞善大夫是唐代官名,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多由文人担任。

4.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律诗的一种,其特点是每句诗七个字,全诗共八句,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 秘书旧房:指白居易曾经担任秘书省官职时居住过的房屋。
  • 长句:指七言律诗,是唐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
  • 白面书郎:指年轻的文职官员,这里是白居易对自己过去的称呼。
  • 苍须赞善:指年老有胡须的赞善大夫,赞善是古代官名,这里是白居易当时的官职。
  • 吏人:指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 新补:指新补任的官员。
  • 题墙名姓:指过去在墙上题写下的自己的姓名。

这首《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是白居易的一首抒情佳作。诗人以重访旧地为契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和人事的描写之中。

从结构上看,诗歌层次分明,首联点题,写回到旧房的情景;颔联和颈联通过今昔对比,分别从自身变化和周围人事、景物变化两个方面展开,深化了物是人非的主题;尾联则以一个具体的动作收尾,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无穷。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通过对具体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沧桑与怅惘。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诗歌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符合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通俗浅切的诗歌风格。

全诗围绕“重过秘书旧房”展开,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首联“阁前下马思裴回,第二房门手自开”,描绘了诗人回到旧地时的动作和神态,“思裴回”体现出他内心的复杂情绪,“手自开”则显示出他对这里的熟悉。

颔联“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须赞善来”,通过“白面书郎”与“苍须赞善”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岁月的流逝和自身的变化,充满了对时光无情的感慨。

颈联“吏人不识多新补,松竹相亲是旧栽”,以吏人的“不识”和松竹的“相亲”对比,突出了人事的变迁和自然之物的持久,进一步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感觉。

尾联“应有题墙名姓在,试将衫袖拂尘埃”,诗人试图寻找过去的痕迹,一个“试”字,既包含着对过去的怀念,也透露出一丝不确定和怅惘,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重访自己曾经担任秘书省官职时居住过的旧房时所作。白居易一生仕途起伏,经历了多次官职变动。当他再次回到曾经任职和居住的地方,看到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