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

白居易 〔唐朝〕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满脸的黄沙,满鬓的风霜,眉毛上的青黛已消褪,脸上的红晕也已失却。

愁苦、辛劳,使得容颜憔悴殆尽,如今却像是当初画像中的模样。

汉朝的使者回去时请代为寄语,什么时候能用黄金赎回我这卑微的女子。

君王如果问起我的容貌,可不要说我不如在宫中的时候。

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一定贡献。

2.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3. 借代手法:诗中“蛾眉”代指美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借代手法,以局部代整体。

4. 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 胡沙: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沙。
  • 残黛:残余的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 脸销红:脸上的红晕消失。
  • 憔悴尽:形容极度疲惫、萎靡不振的样子。
  • 汉使:汉朝的使者。
  • 凭寄语:请托带话。
  •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这里代指美女,此处是王昭君自指。
  • :古代女子的自称,此处为王昭君自称。

《王昭君二首》是白居易以王昭君的典故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在讲解时,首先要让大家了解王昭君的基本故事,这是理解诗歌的基础。然后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第一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在匈奴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她在异乡的艰辛与憔悴,“如今却似画图中”这句是关键,要引导体会其中的讽刺与无奈。

第二首诗则要着重解读王昭君的心理活动,她托汉使带话,既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回归的渴望,也展现了她对自身容貌的在意以及对君王的复杂情感。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他的诗往往通俗易懂但情感浓厚,这两首诗也不例外。同时,要让大家掌握诗中运用的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及七言绝句的体裁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首诗的内涵。

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王昭君的形象与心境。第一首着重描写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状态,“满面胡沙满鬓风”生动地展现了她所处的恶劣环境,“眉销残黛脸销红”则细致地描绘了她容貌的变化,体现出她在异乡的愁苦与辛劳。而“如今却似画图中”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当初因画像而不得宠,如今在异乡历经磨难,容貌反倒与当初那幅未能展现其美貌的画像有几分相似,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第二首则侧重于王昭君的期盼与嘱托。“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直接抒发了她希望能被赎回故土的渴望。“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一句,既表现出她对自己容貌的在意,也流露出一丝对君王的复杂情感,有怨怼,也有一丝期待,将王昭君内心的细腻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王昭君遭遇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同情。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得容貌平平,未能得到皇帝召见。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白居易的这两首诗便是以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人通过对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描绘,寄托了对她的同情,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封建宫廷制度等方面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