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颜处士墓

白居易 〔唐朝〕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 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通往坟墓的小路被荒草淹没,满室的诗书积满了灰尘。

漫长的黑夜怎肯让黄土下的人见到黎明,悲凉的秋风不允许白杨树迎来春天。

像颜回那样箪食瓢饮的贤士,生前寿命就短促;像黔娄那样盖着布被的贫士,死后更加贫寒。

不明白苍天那深远难测的心意,吝惜地将富贵与长寿,究竟要给予什么样的人。

1.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2. 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生活贫困却安贫乐道,后世尊其为"复圣"。

3. 黔娄: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士,一生清贫,拒绝做官,死后其妻按照他的遗愿薄葬。

4. 白诗特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多反映社会现实,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 咏墓诗:以墓地、逝者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多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同情,或借此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 颜处士:指姓颜的处士,处士是古代对不做官而有才德的人的称呼。
  • 荒榛:指野生的灌木,此处形容道路荒芜。
  • 暗尘:积累的灰尘,形容长久无人打理。
  • 黄壤:黄土,此处代指坟墓。
  • 白杨:多生长在墓地,常用来象征凄凉景象。
  • 箪瓢颜子: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一箪食,一瓢饮"是对他生活的描述。
  • 布被黔娄:黔娄是春秋时的贫士,死后家徒四壁,孔子的弟子曾想厚葬他,被其妻子拒绝。
  • 悠悠:深远、难以捉摸的样子。

《过颜处士墓》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悲悯情怀的咏墓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开篇的"荒榛""暗尘",到中间的"长夜""悲风",再到结尾对上天的质问,全诗都笼罩着一层悲伤、愤懑的情绪。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箪瓢颜子"和"布被黔娄"这两个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颜处士的品德和处境,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古代贤士和眼前这位颜处士共同命运的感慨。通过对比,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贤士们的高尚与命运的不公。

从艺术手法来看,拟人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和意志,让凄凉的景象更加生动,也让诗人的悲伤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最后,我们要结合白居易的创作理念来理解这首诗。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底层人士和不得志的贤士抱有深切的同情,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怀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颜处士的同情,也能引发对社会中贤才不被重用、命运不公等现象的思考。

诗歌开篇以"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的凄凉景象起笔,描绘出颜处士死后墓地的荒芜和居所的破败,渲染出悲伤的氛围,暗含对颜处士身后寂寞的惋惜。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夜"和"悲风"人格化,长夜不愿让黄土下的逝者见到黎明,悲风不肯让墓旁的白杨迎来春天,强化了墓地的凄凉与死寂,进一步抒发了对颜处士不幸命运的哀叹。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引用颜回和黔娄的典故,将颜处士与古代的贤士相比,既赞美了颜处士的品德,又突出了他生前死后的贫困,表达了对贤士不被命运眷顾的愤懑。

结尾"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以反问作结,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上天不公的困惑和不满,将情感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常借咏史、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过颜处士墓》是他经过颜处士的墓地时所作,通过对墓地荒凉景象的描写和对颜处士生平的联想,表达了对贤士贫困潦倒、命运多舛的同情,以及对上天不公的质问。从诗歌内容来看,颜处士应是一位有才德却生活贫困、不得志的士人,白居易借此诗寄托了对这类士人群体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