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 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
长夜肯教黄壤晓, 悲风不许白杨春。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
通往坟墓的小路被荒草淹没,满室的诗书积满了灰尘。
漫长的黑夜怎肯让黄土下的人见到黎明,悲凉的秋风不允许白杨树迎来春天。
像颜回那样箪食瓢饮的贤士,生前寿命就短促;像黔娄那样盖着布被的贫士,死后更加贫寒。
不明白苍天那深远难测的心意,吝惜地将富贵与长寿,究竟要给予什么样的人。
1.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2. 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生活贫困却安贫乐道,后世尊其为"复圣"。
3. 黔娄: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士,一生清贫,拒绝做官,死后其妻按照他的遗愿薄葬。
4. 白诗特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多反映社会现实,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 咏墓诗:以墓地、逝者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多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同情,或借此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过颜处士墓》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悲悯情怀的咏墓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开篇的"荒榛""暗尘",到中间的"长夜""悲风",再到结尾对上天的质问,全诗都笼罩着一层悲伤、愤懑的情绪。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箪瓢颜子"和"布被黔娄"这两个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颜处士的品德和处境,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古代贤士和眼前这位颜处士共同命运的感慨。通过对比,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贤士们的高尚与命运的不公。
从艺术手法来看,拟人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和意志,让凄凉的景象更加生动,也让诗人的悲伤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最后,我们要结合白居易的创作理念来理解这首诗。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底层人士和不得志的贤士抱有深切的同情,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怀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颜处士的同情,也能引发对社会中贤才不被重用、命运不公等现象的思考。
诗歌开篇以"向坟道径没荒榛,满室诗书积暗尘"的凄凉景象起笔,描绘出颜处士死后墓地的荒芜和居所的破败,渲染出悲伤的氛围,暗含对颜处士身后寂寞的惋惜。
"长夜肯教黄壤晓,悲风不许白杨春"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夜"和"悲风"人格化,长夜不愿让黄土下的逝者见到黎明,悲风不肯让墓旁的白杨迎来春天,强化了墓地的凄凉与死寂,进一步抒发了对颜处士不幸命运的哀叹。
"箪瓢颜子生仍促,布被黔娄死更贫"引用颜回和黔娄的典故,将颜处士与古代的贤士相比,既赞美了颜处士的品德,又突出了他生前死后的贫困,表达了对贤士不被命运眷顾的愤懑。
结尾"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以反问作结,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上天不公的困惑和不满,将情感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常借咏史、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过颜处士墓》是他经过颜处士的墓地时所作,通过对墓地荒凉景象的描写和对颜处士生平的联想,表达了对贤士贫困潦倒、命运多舛的同情,以及对上天不公的质问。从诗歌内容来看,颜处士应是一位有才德却生活贫困、不得志的士人,白居易借此诗寄托了对这类士人群体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