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公堆寄元九

白居易 〔唐朝〕

韩公堆北涧西头,冷雨凉风拂面秋。

努力南行少惆怅,江州犹似胜通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韩公堆的北面、山涧的西头,冰冷的雨水和凉爽的秋风吹拂着脸庞,带来了秋日的寒意。

(希望你)努力向南行进,少一些忧愁烦闷,江州似乎还是比通州要好一些。

1. 元白诗派:元稹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二人并称“元白”,其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古代地名:诗中出现的江州、通州都是唐代的重要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及其友人的贬谪经历和诗歌情感。

3. 诗歌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是唐诗中常见的体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韩公堆:地名,具体位置待考,是当时白居易寄信给元稹的地点。
  • 元九:即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排行第九,与白居易是好友,二人常以诗唱和。
  • :山间的水沟。
  • 拂面秋:秋风拂面,点明时节为秋天。
  • 惆怅:忧愁、烦闷的情绪。
  • 江州:地名,今江西九江,当时元稹被贬之地。
  • 通州:地名,今四川达县,当时是比江州更偏远荒凉的地方。

《韩公堆寄元九》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一首抒情小诗。首先,我们从诗的题目来看,“韩公堆”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寄元九”表明了诗歌的受众和性质,是一首寄赠诗。

再看诗句内容,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冷雨凉风的秋景,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写,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因友人被贬而产生的些许伤感。而后两句则是全诗的核心,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当时元稹被贬江州,白居易通过比较江州和更偏远的通州,希望元稹能看到所处环境的相对优势,从而减少忧愁,体现了朋友间相互扶持、彼此慰藉的温暖情谊。

从艺术特色来讲,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无华,以真情动人。没有复杂的意象和精巧的修辞,却将真挚的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符合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注重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两位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能了解到唐代文人贬谪生活的一个侧面。

诗歌开篇“韩公堆北涧西头,冷雨凉风拂面秋”,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地点和时节,描绘出一幅秋风冷雨的萧瑟景象,既交代了作诗的环境,也为下文的劝慰之语铺垫了略带伤感的基调。

后两句“努力南行少惆怅,江州犹似胜通州”,则由景入情,直接抒发对友人的劝慰。诗人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以朴实的话语鼓励元稹,用“江州犹似胜通州”这样实际的比较来宽解友人,让友人能在贬谪途中少一些忧愁。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却饱含着真挚的友情,将对友人的关怀与担忧融入简单的诗句之中,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韩公堆写给好友元稹(元九)的。当时元稹被贬至江州,而通州是更为偏远艰苦之地。白居易在诗中结合自己所处的秋景,劝慰元稹在南行途中不要过于忧愁,因为江州的条件相对通州而言要好一些,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慰藉的情感。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