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这是白居易在商州驿站停留时写下的一首诗,核心讲的是他在驿站等了三天,等妻子和孩子来一起赶路,然后通过和“李三”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首先看前两句,“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这里要注意“商州馆”是唐代的驿站,不是现在的旅馆,是官方给赶路的人休息的地方。白居易在这儿停三天,不是因为累,而是要等家人,这能看出他很在乎家人,不想自己先走,要和家人一起,情感很实在。
再看后两句,“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这是诗的关键。这里用了对比,白居易把自己和“李三”比,“李三”应该是个境遇不好的人,可能家人不在身边,甚至有家人离散的痛苦,所以会有“儿啼妇哭”的声音。白居易说自己比他好,因为没听到这样的哭声,其实是在说自己能和家人一起,已经很幸运了。这里不是白居易在炫耀,而是通过对比,悄悄表达了对“李三”这样不幸的人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可能有很多人生活不容易。
从这首诗里,我们还能了解到白居易的写诗特点,他不写那些难懂的句子,就像说话一样,把事情和感受说清楚,这就是他倡导的通俗风格。同时,诗里的“商州馆”也让我们知道,唐代的时候官员赶路有驿站可以住,这是当时的交通情况。所以读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的情感,还能了解到唐代的生活和诗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