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这首《答春》,首先我们先理清诗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先读懂诗句字面意思。前两句说的是春天里,草地间的烟雾低低地飘着,水面上的花儿特别亮,大家都说这儿的风光和京城长安差不多。这时候我们会想:既然风光像故都,诗人应该开心吧?但后两句马上转折——可无奈啊,江边的山猿一直在叫,故乡可没有这种让人心里难受的声音。这就告诉我们,诗人其实一点都不开心,反而因为猿啼更想家了。
第二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结合创作背景我们知道,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外地做官时写的。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开家就很难回去,所以游子都特别想家。诗人看到异乡风光像长安,本来有点安慰,可猿猴的叫声一出来,他就想起:“哦,我家那边没有这种声音啊”,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还是在外地,孤独和想家的感觉就涌上来了。这里要注意,诗人用“声音”来勾起乡愁,特别巧妙——眼睛看到的像故都,耳朵听到的却不一样,这种反差让感情更真实。
第三步,学习诗里的手法和知识点。比如“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的好风光是“乐景”,后两句的伤心是“哀情”,用好风光反衬伤心,让伤心更明显。还有“猿啼”这个意象,以后我们再读到古诗里有猿猴叫,就可以想想是不是在表达哀愁或思乡。另外,白居易的诗语言都很简单,不像有些诗那么难,但简单的话里藏着深感情,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写文章不用堆砌华丽的词,真情实感最打动人。
最后,我们可以试着联想自己的经历:比如去外地旅游,看到某个地方像家里,本来挺开心,可突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比如当地的方言、特殊的叫卖声),就会突然想家。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把这种大家都可能有的“异乡思乡”的感觉,用二十八个字写了出来,这就是好诗的魅力——能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还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