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闲行罢,西楼小宴时。
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
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
相逢且同乐,何必旧相知。
南浦闲行罢,西楼小宴时。
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
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
相逢且同乐,何必旧相知。
在南浦悠闲漫步之后,正是在西楼举行小型宴会的时刻。
靠着栏杆眺望湖面,伫立了许久;等待月亮升起,才慢慢举起酒杯。
品尝着江边的水果卢橘,聆听着唱诵《竹枝词》的山歌。
今日相逢便一同享受欢乐,何必一定要是昔日相识的旧友呢。
1. 作者相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风格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此诗为闲适诗代表。
2. 意象含义:“南浦”在古典诗词中常与“送别”相关,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但此诗中仅指江边闲行之地,脱离了送别意象,体现意象的多义性。
3.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颔联“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颈联“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虽未严格遵循“对仗”规则,但符合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框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4. 文化常识:《竹枝词》是唐代巴蜀地区的民歌,刘禹锡曾仿作《竹枝词》,使其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体裁,多反映民间生活与地域风情,此诗中“听竹枝”体现了文人对民间文艺的喜爱。
我们先从诗歌的整体内容入手,这首《江楼偶宴赠同座》是白居易记录一次江边宴饮的诗作,首先看题目中的“偶宴”,就说明这次宴会并非刻意安排,带有偶然的闲适感,这也为全诗的基调做了铺垫。
首联“南浦闲行罢,西楼小宴时”,交代了事件的开端:诗人在南浦闲游结束后,来到西楼参加小宴,“罢”和“时”两个字简洁地串联起“闲行”与“小宴”两个场景,让读者快速进入情境。颔联“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是诗中的经典句,“凭槛久”体现出诗人对湖景的喜爱,不愿离去;“放杯迟”则不是因为不饮酒,而是在等待月亮升起,想在月色下举杯,这份“迟”恰恰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与闲适,没有急切的功利心,只享受当下的时光。
颈联“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转向宴饮的细节,吃着江边的新鲜水果,听着当地的《竹枝词》山歌,这两个细节让宴饮的画面变得具体可感,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地域特色,也让读者能感受到现场的欢乐氛围。最后尾联“相逢且同乐,何必旧相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居易在这里跳出了对“老朋友”的固有认知,告诉我们:朋友不必非得是相识多年的旧友,只要此刻能一同欢乐,这份相逢就是珍贵的。这种豁达的态度,也正是白居易闲适诗中常传递的人生感悟。
另外,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中间两联的对仗不像严格律诗那样工整,但句式整齐,语言凝练,符合律诗的基本特点。而诗中的“南浦”“竹枝”等元素,既带有古典诗词的意象色彩,又结合了现实场景,让诗歌既有文化底蕴,又不脱离生活,这也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所在。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歌从“闲行”到“小宴”,再到“望湖待月”“尝果听曲”,最后以“相逢同乐”的感悟收尾,叙事脉络清晰,由景及事再到情,过渡自然流畅。
2. 情景交融,意境闲适:“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勾勒出诗人凭栏望湖、静待月升的闲适画面,“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则通过味觉(尝卢橘)、听觉(听竹枝)的描写,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宴饮氛围,景中含情,情随景生。
3. 语言质朴,意蕴深远: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无华丽辞藻,却在平淡中蕴含深意。末句“相逢且同乐,何必旧相知”打破了对“旧友”的执念,强调当下相逢的欢乐,传递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引发读者共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或个人闲适心境,此诗属于其闲适诗范畴。
从诗句内容推测,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某次江边闲游之后。当时他在西楼与同座之人举办小型宴会,面对江景、月色,品尝鲜果、聆听山歌,心境轻松愉悦,遂作此诗记录当下情景与感受,表达对相逢之乐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