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面容消瘦头发斑白,今年四十四岁,被贬到遥远的江州担任郡吏。
遇上好时代却被弃置不用,自认是没有才能,还未年老就衰弱多病,这是为了什么呢?
大火焚烧寒冷山涧中的松树,使其化为灰烬;寒霜降临春天的树林,花朵纷纷凋落满地。
人生的兴盛与衰败在短时间内交替,这难道是光明磊落的上天的旨意吗?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谪居诗是古代文人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后创作的诗歌,多抒发被贬后的愁苦、愤懑、思乡等情感,也常包含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3.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象征、直抒胸臆等,本诗中“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便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4. 江州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州郡,因白居易被贬于此并创作了《琵琶行》等名作而闻名。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善于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谪居》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开篇两句“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诗人当时的状态和处境,四十四岁的他已显得苍老,还被贬到遥远的江州做小官,这背后是他人生的失意。
接着“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诗人看似在说自己没才能才被弃用,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不甘和愤懑,自己还没老就如此衰弱,实在是因为被贬的遭遇。
再看“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这两句很有画面感,松树被烧、春花被霜打落,就像诗人自己,有才能却被摧残,理想难以实现。
最后“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起起落落如此之快,这难道真的是上天的意思吗?这里面满是对命运不公的质疑。
总的来说,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居易被贬后的痛苦与不甘,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味深长的好诗。
全诗开篇便直抒胸臆,“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以直白的语言描绘自己苍老的容颜和被贬的境遇,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两句,既有自谦,更有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与不解,流露出内心的委屈。
中间两联“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运用比喻手法,以松树被烧为灰烬、春花遭霜凋零的景象,象征自己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失意,情景交融,将内心的痛苦形象化。
最后两句“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由个人的遭遇扩展到对人生荣衰的思考,对所谓的“天意”提出质疑,表现出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精神,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将个人的不幸与对现实的感慨完美结合。
白居易被贬江州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诗约作于他被贬江州期间,当时他四十四岁。被贬的原因与他直言进谏有关,他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遭到贬谪。在江州的谪居生活,让他内心充满了苦闷、失意与对现实的感慨,这首诗便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以及对命运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