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
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
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
花儿凋谢后新叶初白,登楼远眺心中有何感想? 一年中美好的春日太少,世间受苦的人却太多。 愁闷醉酒并非因为酒,悲声吟诵也不是在歌唱。 寻求禅师医治此心病,只劝我静心诵读《楞伽经》。
本诗讲解要点: 1. 情感脉络:从视觉观察到人生感悟,最终升华为宗教寻求,体现"触景→生情→悟理"的经典结构 2. 关键句解析:"世界苦人多"既是对安史之乱后社会现实的折射,也包含对人类普遍困境的哲学思考 3. 禅理体现:末句将世俗烦恼定义为"病",呼应佛教"四圣谛"中的"集谛"与"灭谛" 4. 历史价值:诗中反映的中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对理解唐宋思想转型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以质朴语言构建双重意境: 1. 表层写晚春登楼所见所感,通过"花尽""春少"等意象营造时光流逝的惆怅 2. 深层抒发对众生苦难的悲悯,末句"读楞伽"体现诗人试图以佛理化解世间烦恼 艺术上采用对比手法("春日少"与"苦人多"),尾联点明禅理却不显说教,体现白居易晚期诗风由讽喻转向内省的特点。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任江州司马期间(约公元815-818年)。经历政治贬谪后,诗人常与高僧往来探讨佛法。大云寺是当时江州著名禅寺,常禅师或为寺中高僧。诗中反映作者中年后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