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一联都对仗精巧。如首联“谪辞魏阙鹓鸾隔,老入庐山麋鹿随”,前句写离开朝廷的失意,后句写归隐庐山的闲适,“谪辞”与“老入”、“魏阙”与“庐山”、“鹓鸾隔”与“麋鹿随”,词性相对,意境对比鲜明,凸显出诗人境遇的转变。颔联“薄暮萧条投寺宿,凌晨清净与僧期”,“薄暮”与“凌晨”点明时间变化,“萧条”与“清净”描绘氛围差异,“投寺宿”与“与僧期”则交代行为,对仗工整且逻辑连贯。
2.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与场景之中。“薄暮萧条”不仅写出傍晚山林的冷清景象,更暗含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凌晨清净”既描绘清晨寺庙的宁静氛围,也体现诗人与僧人交往时心境的平和。尾联“鹏鷃高低分皆定”,以“鹏”和“鷃”的意象对比,将自己与友人的不同境遇具象化,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也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3. 情感真挚,意味绵长:全诗围绕“寄友”展开,字里行间充满对友人的思念。如颈联“双林我起闻钟后,只日君趋入阁时”,通过对比自己“闻钟起”的闲适与友人“趋入阁”的忙碌,既展现两人生活状态的差异,也暗含对友人的牵挂。尾联“莫劳心力远相思”,看似劝友人不必牵挂,实则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意味绵长,将友情与人生感慨巧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