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
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
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一眼温泉向东流淌,只是浸泡泥土、浇灌草木,这温暖没有发挥什么大作用。
骊山的温泉是因为什么缘故,能够流入那装饰着金铺、镶嵌着玉石的宫苑之中呢?
1. 汤泉:古代对温泉的别称,因泉水温度较高而得名,在中国文化中,温泉常与疗养、休闲相关,许多地方的温泉成为名胜古迹。
2. 骊山与华清宫:骊山因温泉而闻名,唐代在此修建的华清宫是皇家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使得这里更加著名,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对骊山温泉的描写。
3. 对比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庐山汤泉和骊山温泉的不同境遇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大众理解和传播,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风格。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题庐山山下汤泉》。首先,我们通读全诗,感受一下诗歌的内容和节奏。这首诗一共四句,描绘了两种温泉的不同情况。
第一句“一眼汤泉流向东”,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在庐山脚下有一眼温泉,它向东流去。第二句“浸泥浇草暖无功”,说的是这眼温泉的作用,只是浸泡泥土、浇灌草木,它的温暖似乎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这里的“无功”并不是说它真的一点用都没有,而是相对后面提到的骊山温泉而言的。
第三句和第四句“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骊山的温泉,发出了疑问:为什么骊山的温泉能够流入装饰华丽的宫殿呢?这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庐山的温泉平凡普通,骊山的温泉却与皇家宫殿联系在一起。
诗人写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温泉,更是借温泉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资源往往向皇家和权贵倾斜,普通百姓能享受到的资源非常有限。白居易通过这种巧妙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不公。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对比的运用让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而且白居易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前两句描绘了庐山脚下温泉的景象,“流向东”写出了温泉的自然流向,“浸泥浇草暖无功”则道出了它的处境,温暖的泉水只是用于平凡的农事,显得默默无闻。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将庐山温泉与骊山温泉对比,“因何事”三个字引人深思,为何同样是温泉,境遇却大相径庭。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皇家能够享用优质的资源,将温泉引入华丽的宫殿,而普通的温泉却只能在野外发挥微薄的作用。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思考,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现实的特点。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此诗通过对庐山脚下温泉和骊山温泉不同境遇的对比而作。庐山的温泉默默流淌,仅用于浸泥浇草;而骊山的温泉却因被皇家所用,得以进入华丽的宫殿。诗人可能是在游历庐山汤泉时,由眼前景象联想到骊山温泉的境遇,从而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暗含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感慨。